一、提取知识
1.化成晶体-像稳固的钻石原子结构一样,将知识点链接成稳定的架构
通过四大知识结构“关书叙述”——关联、树状、序列、数据,把知识变成知识晶体,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MIT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Josh用计算模拟了循环结构、星星结构、方块结构、链条结构等,最终用数学方法证明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最经典的树型结构是书的目录。再比如知识管理分为“知识储存”、“知识提取”、“知识呈现”三个部分。也是个典型的树形结构。
这些层级再加上点首字母缩写,就变成了常见的某某法则。比如目标管理的SMART法则、发现天赋的SIGN法则、成就事件分析的AEIOU法则。
中文叫做口诀法——把知识树状处理,编成口诀,就是一个好方式,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比如金字塔结构,展现的就是一种——“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而漏斗则恰恰相反,展示的是“上面不要就漏下来”的关系,比如说“求职金字塔”。
还有典型的四分法:比如你们熟悉的SWOT分析,时间管理的重要-紧急四象限。展现的是2个维度评价的关系。
如“三叶草模型”,则展现出更有趣的三个元素两两部分重叠的关系;如生涯规划强调的“定位=行业x企业x职位”。
3)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序列关系是一种流程图的知识结构。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
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就是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后是第三步。比如“功利读书法”就是典型的序列关系:找书-目录-章节。
4)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最后一种知识的结构,是数据结构。平时常见的柱状图、饼状图、增长曲线……
数据图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
2.如何提高自己的结构化能力?
1)看大量的模型
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将看到的学到的模型都琢磨一遍。
模型有行为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