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女应届毕业生面试30余次后崩溃,随即在网上吐槽更方面压力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主要观点有三:1.所学“文案策划专业”课程太杂,不精通,在就业市场无优势;2.人情世故、人脉方面比不上早步入社会之人;3.想找一份体面工作,却要面临房租压力和加班压力、职场PUA等。
感叹社会之艰难的同时,也在感慨大学意义所在!从这件事情中,暴露出当代中国教育的严重缺陷,与诸君探讨!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社会,一方面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面临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双方都出现需求,却都得不到满足。
两个原因,一是企业需求的是高精尖人才和低工资、低需求的劳力,二是大学生受到的4年本科教育纯粹处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
譬如最需要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或能力去做完整的程序设计和需求,只能等到实习或找工作从零开始。
当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大学教育本质与社会从业人员已无明显就业优势。比如我所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很多同学上学期间就在学编程,最后却靠三个月的培训进入企业(也有四年不努力的因素,勿喷),可见大学四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虽然可能在后续学习中更容易接受,但无疑第一步就业才是关键。
如今在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大学教育要尽快转变思路,与实践贴合,向就业看齐,朝着市场需求去教育,这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根本办法。
2、专业不具备优势,无专业壁垒
如果经常看张雪峰的短视频,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很懂得规划自己的未来:高中生会提前咨询报考的学校、专业,大一就开始考虑将来考研、考公或是转专业的问题。
回想十年前的自己,就对学校和专业做出充足的预计和准备,大学浑浑噩噩没早做规划,以致于现如今充实着简单、重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在就业市场毫无竞争力。
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既要学习C语言、C#、数据结构、MATLAB、网页设计,也要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还有学习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信息学等,与上述女子的“文案策划专业”类似,所学很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能精通。
实质上,大部分文科专业都不具备理科和工科那样的“专业壁垒”。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某位理工科人员想转行,转个文科能从事的行业也绰绰有余。
当然,有人会说,大学就是要靠自律自觉自我约束,但我想,与经历了12年繁重学习压力的学生谈自律,恐怕很难。更何况,用一句“活该”来形容这部分群体,恐怕也有失教育的威严!
本质上,教育就应该为求学者带来出路,否则,所求为何!
3、高学历不等于体面工作
本科不算高学历,但在很多人眼中,就应该从事体面工作,就应该西装领导坐办公室。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刻板印象”,大学生进工厂、做销售,硕士生送外卖,博士生卖猪肉被视为“不务正业”,连新闻也认为有“话题性”不断报道。
但时代早已变化,大学生早不是八九十年代高高在上,反而成为有学历、没经历的“廉价劳动力”。有句话说“元的农民工难找,元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在资本家眼中,大学生更廉价也更容易“洗脑”和“控制”!
有人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没错,如果你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也有足够的决心朝着目标迈进,那就不要怕面试失败,因为第一份工作需要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优良的学习平台。
有人说先生存后生活。如果你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兴趣和特长,不如找个能挣钱或轻松的工作,先解决一部分需求,再慢慢找适合的工作。不妨把眼界放开,厨师、糕点师、或是开个奶茶店,都是勇敢的尝试。
4、总结
有人十五岁获得直博名额,有人十五岁获得发明专利、撰写论文,有人小学参加航天知识竞赛、创新科技大赛,有人直到30岁才知道这些竞赛名称(我本人),这无疑与家庭教育、学校师资有着密切关联。
有政协委员提议学生不要超前教育。但事实上,你能管住学校,能管住培训机构,你能管住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吗?毫无疑问,你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
所以,以我之经验来看,有一技之长很重要:有游戏天赋,可以兼职当代练、主播;厨艺出色,可以兼职上门帮厨,业余时间开个饭馆;手工出众,可以直播带货;文笔出彩,可以兼职写小说、在平台发稿等。
总之,一时失利不重要,人生有无限可能,不要总和别人作比较,终你一生可能也到达不了别人的起点。
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只要现在的自己比过去更幸福、更有钱、更有经验,哪怕是多了房贷、车贷,不也是多了套房、多了辆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