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清华区块链公开课又开讲啦!这一讲的嘉宾有两位,一位是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姚明,另一位是Points(PTS)项目创始人张佳辰。大数据文摘为不能来到现场的同学们带来了讲座实录,请大家来先睹为快吧!
区块链系列公开课由清华x-lab及校研团委创新创业中心联合打造,面向清华大学全体学生、教师、校友。戳链接回顾之前课程内容:
IBM任常锐:让区块链真正为商业所用
清华x-lab公开课
NodeCapital王明远:区块链为什么能改变世界
清华x-lab公开课
火币袁煜明:区块链的本质、意义与商业体系设计
清华x-lab公开课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InMathWeTrust
清华x-lab公开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教授:区块链的监管与法律政策
清华x-lab公开课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姚明
我的演讲题目是《以信任之名》,将探讨区块链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演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信任角度对区块链的理解;第二部分是区块链的“源”“兴”“乱”;第三部分是区块链的“诗与远方”,即应用场景和美好的未来;第四部分是区块链的“眼前苟且”,即现在大家比较担忧的方面。
5月24号下午,数字货币领域出现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排名第26位的比特黄金BTG受到了51%算力的攻击。一位作恶矿工掌控了50%以上的算力,然后他在比特黄金的网络里成功实现了“双花”,从交易所提走了万美金。
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区块链领域对于攻击、对于安全、对于整个底层算法的一些认知,甚至会动摇一些人对区块链的信任。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信任
人类社会的信任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情感性信任(emotionaltrust),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亲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你的同学,可能有血缘关系,也可能有其他的关系,这是最基础的信任。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最初的信任就是由情感性信任开始,无论最开始的血亲再到宗亲,再到后来的朋友,或者其他层面社交关系的扩散。
第二类是认知性信任(cognitivetrust),比如冰是凉的,火是热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认知?是由亲身的感受,或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建立。当另一个人跟你说冰是凉的时候你会信任他,如果他告诉你火是凉的,这时你当然不信任他。
第三类是制度性信任(institution-basedtrust),比如你去银行存钱相信银行会把钱还给你,你去政府部门办某件事情相信政府一定会办好。这些信任其实是一种制度性信任,这个制度性信任包含你对政府的信任,也包含对某些机构的信任甚至还包含对商业的信任。
我们是否还需要其他的信任方式呢?带着问题看具体场景的分析,例如对于金融中介服务,其本质是把市场中多余的钱流通到需要钱的项目。这种流通匹配服务是为了解决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是一种信用中介服务。所以金融中介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来自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控制信用风险。
换一个角度去看信用风险,上图表述了一个基本的金融服务流程,在这样的金融服务流程中,借款人想去借钱,借贷机构会根据用户的收入、信用记录,消费习惯等等评估其信用,合格才会对用户开展业务。
负责信用评估的机构,需要向很多第三方的公司采集数据,拿到采集数据之后根据评分模型对用户做出信用评估。用户在享受互联网机构服务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数据,比如每天使用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