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王小波有多厉害。
他的第一部小说《黄金时代》受到许倬云的大力赞赏,随后在台湾的《联合报》出版斩获头奖,还得到了20万台币的奖金。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程序员,写第一套程序时,国内连最基本的编辑软件都没有,他硬是通过自学把它写出来了,还通过它大赚了一笔,赚的钱可以在当时的北京买一套房。
他的杂文力压余华、苏童,常常刊登于《三联生活周刊》、《东方》和《南方周末》。他行文的风格和特色发人深思,十分具有价值,在思想界很受欢迎。
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去世后一两年后,他的小说掀起了现象级的阅读狂潮,而他本人也被众多读者奉为一代文学教父。高晓松评价他是我心中神一样的存在,王朔直言他比我更牛。
但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生前却鲜为人知。
他多本压箱底的小说无一例外根本无法出版,第一本小说《黄金时代》在大陆出版拖了好几年的时间,最后勉强出版的册还卖不出去。直到现在,也只有部分人知道他是个作家。
他的爱人李银河把他的一生比喻成樱花,盛开了,就凛然凋谢了。
在我看来也确实如此,在他短短的四十五年时光里却干过很多事情,下过乡,读过大学,留过学,旅过游,写过代码,最后成了小说家。甚至在去世的那一年,还做了一次编剧。
让我们把时光的钟摆拨回到那个年代,一起来了解一下王小波跌宕起伏的一生。
1
和很多优秀人物的家谱一样,王小波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那一辈是有名的商人,父亲是一名出色的逻辑学家。
父亲名叫王方名,是四川渠县人,因为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受到正规的教育。中学时期,共产主义兴起,王方名深受启蒙,并且立下了革命的志向。有一次,他擅自到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根据地参观,并发表了同情革命的言论,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后来办理了转学。
年全面抗战爆发,王方名跟另外六名同学,徒步去了革命圣地延安。由于很有学问,组织安排他到抗大任教。后来因为工作出色,又被调回了山东,担任山东公安副校长。之后又被调到北京的高教部任职。
在山东任职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山东牟平县的姑娘宋华——她的家乡被鬼子毁了,因此逃亡到胶东抗大参加学习。
宋华从小就很好学,家里让她念完了小学。年,日军攻占了烟台,并在她老家设了一个敌占点,从此,15岁的宋华生活在炮火纷飞中。16岁那年,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叔叔被鬼子枪杀,对鬼子的仇恨终于爆发,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因为上过小学,有些文化,党组织送她到县里参加训练班。这期间宋华非常好学,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以后,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她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学者。
成立抗日救国会后,宋华又任妇救会会长,每天去周围村子作宣传。就是这一宣传,她很快被鬼子和汉奸盯上了,三番两次到村里来抓她,还好都有惊无险。组织看她不能在当地待了,就送她到胶东抗大学习。
在这里,宋华认识了她后来的终身伴侣王方明。
他们很快结了婚,陆续生下了三男两女。分别是长女王小芹,次女王征,长子王小平,次子王小波,三子王晨光。
2
王小波是王方名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年5月13日。
在王小波出生前几个月,王方名被人冤枉为“阶级分子”,在当时这无异于灭顶之灾。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希望有一天水落石出,同时希望王小波在时代的浪潮中顶住风浪,最终起名为“王小波”。
王小波快出生那会,宋华整日以泪洗面。所以王小波一出生时就严重缺钙。加上此时的家境一落千丈,王小波要经常忍受饥饿,饿极的时候还啃过铅笔,甚至还到农户地里偷过玉米。因此,王小波从小就体弱多病,太劳累了还会嘴唇发紫。
在朋友的帮助下,王方名被安排到了人大逻辑教研室工作。他吸取上次教训,在教研室里很少说话,每天就是埋头研究逻辑学。终于,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年,王方名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从此,他的地位快速上升,不久就担任了人大逻辑教研室主任,他的家境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这一年,王小波5岁。
由于父母常常忙于工作和研究,王小波小时候处于“放养”的状态,也间接导致了他顽劣的特性。
上小学时,有一个姓“慈”的老师,王小波给他起名为“瓷尿盆”。有一次,他把上课用的黑板给拆了,来上课的女老师直接气哭了,并且表示:以后再也不来了。上课时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也不回答,只会翻一连串的白眼。放学之后王小波更是大胆,他和哥哥王小平去捅马蜂窝,捅了有整整一娄子。之后,他们又顺着楼梯上的栏杆,将马蜂窝投放到路人的脑袋上。
诸如此类,王小波在童年的顽劣事迹数不胜数。
对此,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一致是“蔫坏”。同学们也亲切地称他为“野牛”,因为他玩起来横冲直撞,天不怕地不怕。父亲王方名也非常头疼,表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王小波还常年保持了一个习惯,就是特别邋遢。总是一根裤腿儿长,一根裤腿儿短,走起来吊着膀子、弯着腰,乱七八糟的头发从来不梳,白色的背心穿成黄色的,然后再穿成黑色的。
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王小波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看书,并且读书非常快,一个小时能读多页。
小学二年级就看完了简本《聊斋志异》、《三国》,世界童话故事。
小学六年级用半文言的方式写大字报,看报的不少人称文笔老辣,妙语连珠,应该出自某位老先生之手。
13岁时,王小波跟着哥哥到父亲的书柜前偷书看,那个时候政治气氛紧张,王方名把所有不易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里面有很多著名的西方小说。哥哥王小平对他说:“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父亲不好意思揍你。”实际在偷书这件事上,王小波挨了不少揍。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王小波一人挨,虽然吃亏,但他也并不后悔。
这个时候中国的书不让看,于是他看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书,其中大多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类作品多是启蒙思想的产物,非常崇尚自由与平等,无疑给王小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年,“文革”开始。此时王小波14岁,正在二龙路中学读初中。一天下午,他亲眼目睹了隔壁学校的副校长被学生活活打死,头上插满图钉的惨状。那时他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想不明白平时一个个要好的老师同学,变成了各自恨之入骨的敌人。
最严重的一次大武斗发生在王小波16岁那一年。在现如今人民大学的操场上,武斗现场有一个人,被扎了十几个窟窿,当场惨死。
这段时期,这些荒唐血腥的经历在王小波心中不断挣扎,很长时间他都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想为此做点什么,后来他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把它写下来。
之后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他是这样描述武斗现场的,他说这个人呐,已经只会发元音,不会发辅音了。《似水流年》里的贺先生,因为受不了世态的疯狂,直接从楼上跳了下来。
3
年,一名云南来的宣传人员来到二龙路中学做宣传。王小波心动了,在他的眼中,云南天高云阔,绿水青山,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
这年5月13日,17岁的王小波不顾家人的反对,不远几千里来到了云南陇川县的陇川农场,做了一名知青。
令王小波没有想到的是,这里虽然是天高云阔,可和自由没有什么关系。来到这里,他就像时代裹挟的一粒微尘。
刚到农场,农场革委会的主任直接开始了训话:“你们这些知青,没有一个不是家里有问题的!你们要认真劳动,不许偷懒,扎根边疆,争取早日成为毛主席的合格的战士!”像是给在场的22名知青泼了一大盆凉水。
紧接而来的,是每天千篇一律的劳动。当时正值农忙时节,按照规定,每人每天要完成三分地的工作量,主要工作是插秧。
王小波个子大,弯腰显得很吃力。他的手很大,又不太灵敏,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秧苗往地里摁。每摁一下,水田就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当地人就笑话他,说他插秧像蛤蟆放屁。关于王小波插秧,当地人经常在回忆中笑出声:“张牙舞爪,像半截黑柱子截在田里面,又像超级大蜘蛛。”
每天三分地,天黑也得干完,这是每天的强制规定。于是,王小波在常常在田里一杵就是一天。这样坚持一两个月,播种季结束,他的腰也快累断了。
据说因为和自己想象的相差太大,来的第一天就有人打退堂鼓。王小波也有些动摇,当得知要离开只能有四种方式:一是探亲,二是病退,三是逃跑,四是越境当缅共人民军,而且前面两种受批的几率很小,只能把这个想法咽了下去。
下乡的知青生活是艰苦的,下乡到云南的知青生活就更艰苦了。
除了基础设施落后,四季温差较大。在当时这里的环境绝对算的上恶劣,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虫蚁蛇兽多的是。此外,这里的吃住也很差,都是当地最简陋的,有一年他们所在地的花生害了病,导致颗粒无收,其结局就是他们一群人一整年只能吃生菜,伙食差的让人无法忍受。
还好王小波很会找“乐”子,不然很可能待不下去。
有一阵子,他每天要用独轮车推几百斤的猪粪上山,他以为这事难不倒他,没想到才干几天就累的趴着地上。他仍不忘调侃到:“好在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他们看到人类这么不遗余力的把他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
他还被安排养过猪,其中一头猪身手敏捷,撒腿跑起来没人追的上它,还会学汽笛叫。人们抓不住它,对它又气又恼。王小波却对它特别喜欢,说它特立独行,甚至直呼其为“猪兄”。后来他是这么回忆的:“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他不仅吃饭的时候看书,睡觉的时候看书,过了十二点大家都睡了,他也要看会书。那本带过来的《变形记》被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接翻成了海带状。
那时的知青看书为了怕被抓,会在书的表面包一层“鲁迅著”的书皮,可王小波有点背,遇到个作恶多端的军代表,连“鲁迅著”都不让看。为此,他在小说中把军代表想象成一头蠢驴,以泄心头之愤。
农场职工休息时,他还会给大家讲故事,无论《三国》,还是《一千零一夜》,他都讲的绘声绘色,听众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正是在云南的这段经历,他开始创作《黄金时代》,这也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创作。此时王小波已然看出了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而有趣却暗含其中,而他能做的就是把有趣讲出来。在他的记忆中,这一段别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灰暗时期,却被他称为自己的黄金时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王小波三天两头生病,不是腰疼就是感冒。从年夏天开始,他就觉得胃疼,不爱吃饭,但他没当回事。11月,王小波高烧不退,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滴水不进,吐了胆汁,连夜被抬医院就救治,被诊断得了肝炎。王小波请假回家休养,领导批了。年后,王小波假满按时归队。
年,王小波又得了急性肝炎,领导批准他回京休养。这次回京,实际意味着他知青生涯的结束。
4
王小波回到北京后,户口几年始终落不下。他的父母便商量暂时把户口落到胶东老家青虎山村。
青虎山村的老书记张同亮是看着王小波母亲宋华长大的,宋华原名杜翠云,16岁时,老书记亲自把改名后的宋华,送到了胶东抗大。接到宋华的来信后,他和任青虎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儿子张玉敏认真商量了王小波的安置。
来青虎山村之前,王小波还和城里的一个女孩有过一段懵懂的恋情。女孩脑子里长了个东西,医院里。小波在城里时,医院看望她。两人相约:等女孩病好后,一块到青虎山插队下乡。没想到,小波下乡后不久,女孩就故去了。很长时间,王小波沉浸在懊悔和伤感中而不能自拔。
来到青虎山后,张玉敏一家对王小波非常照顾。特意把王小波安置到住房条件好,结婚刚一年的二弟张玉浩的屋里。
为了欢迎王小波,张玉浩给刚出生的女儿起名张毛京,同时,把三间房中最好的那间房给王小波住。张玉浩一家五口人,就分散挤在其他两间房里。
王小波刚来不久,书记张玉敏安排他到村里的果树技术队,不仅活轻快,能学技术活,也好挣个工分钱。
后来,他发现王小波很喜欢看书,可能更适合教书,于是托人安排王小波到公社教书。王小波对这一安排非常满意,白天教书,晚上还能用来读书和写作。后来,他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战福》和《绿毛水怪》。
年年底,由于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缓和,知青返城政策有所松动,小波终于等到了回城的转机。
临行前的那一夜,王小波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他忘不了青虎山的父老乡亲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无限的关心与温暖。
年,23岁的王小波办理了病退手续,回到了朝思夜盼的北京,在一家半导体厂当了一名工人。
工人生活非常无聊,按王小波所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都是些老太太。
后来写《革命时期的爱情》时,觉得这乏味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以工人生活为背景,把主人公想象在豆腐厂工作,得罪了工厂的头头老鲁,整天遭到她的追杀,苦不堪言。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在家自制了一台投影仪。把书用便宜胶卷拍下来,投放在家里的墙上。
“文革”末期的这些年轻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精神饥饿感,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都特别喜欢找书看,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纸质书又特别少。
所以每次王小波放投影,院里的青年人就像看电影一样,挤在他家看墙书。
这段时间,王小波除了看书和写作,还在准备着大学的考试。
5
年的某一天,王小波心血来潮,把《绿毛水怪》的初稿寄给了《光明日报》报社。
当时审核这篇稿子的是李银河的同事,她边看稿子边流泪。一旁的李银河也凑过去看了一下,瞬间就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据她后来回忆说:“那种感觉就像灵魂被击中了一样。”从此她记住了一个名字——王小波。
后来,李银河借一次工作机会到王小波家拜访。说是问王小波父亲一个学术问题,其实就是想看看这个王小波到底是谁。
谁知这一见李银河差点没晕过去。她后来回忆说:“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丑,不但丑,丑中还带一点凶样。”可没想到这次会面却意外的点燃了王小波的内心。
王小波以还书为由,把李银河堵在了光明日报的门口。两人见面大谈文学,天南海北。正谈的火热,王小波来了一句:“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当时刚分手不久,只能如实相告:“没有。”
王小波对待爱情很直接,没有任何套路。又问她:“那你觉得我怎么样?”李银河直接懵了。这么生猛的告白,完全不像那个年代该有的羞涩,更何况,他们才初次见面啊。
当时,几乎没什么人看好他们两个,原因很简单:
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的编辑,前段时间在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非常出名,一时间她成为了青年偶像,读者来信要用麻袋来装,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反观王小波,依旧是工厂的工人,他的小说还处于草创阶段,在当时,身边人对他的创作路都不太开好。
但是王小波不管这些,他相信自己,也相信李银河考虑爱情不会在意社会地位。
日后,李银河不断收到王小波寄来的情书,每一封都写得真诚又浪漫。最终,李银河没能抵住王小波的热烈与率真,他们就这样相恋了。
虽说在一起了,但长相依然是李银河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李银河就跟王小波提分手。
王小波追问她原因,李银河憋不住了,说:“你实在长得太难看了。”王小波却没有生气,他说:“我要去爬虫馆和那些爬虫比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么难看。”这一下子可把李银河给逗乐了。一来二去,王小波总能用自己的有趣,化解李银河心中对自己长相的不满。后来,李银河也看开了。
他们相恋三年后,于年结婚。这期间他们共同写下了无数甜如蜂蜜般的情书。收录在《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
6
年,高考恢复,只有初中学历的王小波顶着头皮去参加了高考,没想到被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录取了。
面对学文还是学理的问题,王小波犯了难——两科他都喜欢。李银河支持他学文科,并且说他以后能拿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父亲则坚决反对他学文科。理由很明显:在当时那个年代,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被关进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
于是,王小波选择了当时唯二的理科专业贸易商品学。
年,30岁的王小波大学毕业,留校做了一名大学老师。他非常高兴,后来特意在《三十而立》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他说像我这样一个顽劣的少年,长大之后居然成了大学的老师,这件事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也是这一年,李银河去了美国的匹兹堡大学留学。王小波本来也想跟着去,但当时的政策是出国人员不得陪读,于是没去成。
年,政策终于松动了。王小波以陪读的身份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研究生。在李银河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泰斗级人物——许倬云。
许倬云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非常欣赏。跟他说你就是写作的奇才,以后必能在文坛有一席之地。此后,他也成为了王小波的导师。
除了日常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起交谈。他们谈到了很多关于文学、自由、平等、科学之类的话题。受许卓云的影响,王小波把相关见解写在了他后来发表的杂文中,在思想界很受欢迎。
许倬云还帮王小波改过小说,他指出王小波的文字不够精炼,有些散了。还用诺斯洛普·弗莱的观点指导王小波的文学创作。按照王小波小说中所具有的讽刺性与荒诞性,给他列举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乔伊斯和卡夫卡。
王小波遵循了许倬云的意见,在文字淬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后来他的作品文字水平就非常高了。同时他也参照乔伊斯和卡夫卡,讽刺性与荒诞性更加强了。
美国留学期间,王小波的精神世界虽然很丰富,日常生活却是一地鸡毛。
最初的时候,维持王小波和李银河生活的,是李银河每个月美元的奖学金。还要扣除每月20元的健康保险,只剩美元。
靠这些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和一大群中国留学生挤在一个两层小楼里,吃饭吃五美元一个那种最便宜的披萨。
因为没有钱,王小波还被美国人当面嘲笑交不起学费,要靠资助。王小波当时就火了,想骂回去。由于英语不好,情急之下单词全忘了,只好作罢。
他还在美国打过各种零工。有一次他在餐馆里面做服务生,给人家洗碗。因为很丢面子,工作很累,一天只能赚到20块钱,再加上老板骂他懒,他就把老板给炒了。之后他会常常把老板给炒掉,又常常找新的活干。
李银河不忍心这样一个睿智的人去干粗活,于是她把家里内外的粗活都包揽了。平时的她要读博士,又要做助教,周末还要到餐馆去打工,但她并无怨言。在以后王小波穷困潦倒的日子里,李银河也用同样的方式支持着他。
可以说,王小波能有往后的成就,李银河给了很大的助力。但他们并不是牺牲了谁,来成全谁,他们是相互成全。王小波也为李银河做了很多。也正是为了圆她的留学梦,王小波才放弃大学教师的生活。他们在一起的交流与生活也给了各自的灵感。没有李银河,未必能有往后的王小波;没有王小波,也未必能有如今的李银河;这或许就是爱人的意义吧。
有一段时间,他们攒了一些钱,买了一辆白色的老式福特。靠着这辆汽车他们几乎把美国大陆都穷游遍了。后来觉得不过瘾,顺带着把西方国家也穷游遍了。旅游中王小波见到了大量新奇的事物,有了很多新的见解,无疑给他小说中增添了很多活力。
后来,依据在美国学习和旅游的经历,王小波写成小说集《唐人故事》。
7
年,王小波和李银河正式回国。他们一同进入北大工作,王小波被安排在北大计算机室。
当时他的工作除了教书,就是偶尔做做数据统计。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在北大帮闲。”
除了写稿,平时的他还热衷于一个在当时非常稀奇的玩意儿:计算机编程。
我们知道,做统计,各种分析工具是少不了的,现在有Excel,Python,Spss等各种工具,那个时候一穷二白,基本都是手工拿计算器算的。眼看着数据越来越多,计方法已经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看着北大的几台电脑,王小波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自己开发一套适用于数据统计的软件。要知道,90年代,国内连最基本的编辑软件都没有,王小波作为一个“门外汉”,想要编写一套做统计的程序,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王小波不是一般人,他先是学习fortune、汇编、C等语言,接着又学习了数据结构与各种算法,写作之余还把编译原理看了一遍。花了不少时间,居然真的让他给开发出来了。
当时他用这套软件教研究生做统计,可惜的是学生们觉得太深奥,表示听不懂。
后来他又调回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有编程和数理基础,被选为会计系老师。这期间,为了更便捷地写小说,王小波利用闲暇时间又编写了一套dos下的独立中文输入法和中文编辑器,这也是国内第一套用调整自模发生器方法输出汉字的系统。
要知道,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中的任何一个都是现如今大牛级的程序员才会去尝试的东西。他的一个朋友知道后,大为震惊,还帮助他把这套软件卖了出去,赚了不少钱。
当时很多中关村的老板听说有这么个人,硬是要拉他入伙,甚至丁磊当时也高薪邀请过他。王小波担心创业之后没有时间写小说,于是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这些邀请。
关于王小波的这段经历,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有体现。比如《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发明了一台巨大的投石机。《未来世界》里的王二是个工程师,整天想着研发永动机。《红拂夜奔》里的李靖发明过一个巨大的开根号机器,在战场上这台机器运转起来,会捂着杠杆,边开根号边攻击敌人,有的人死在根号三下,有的人倒在根号五下。
8
年,王小波辞去了在北大教书的工作,做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尼采曾说:“大部分人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因此对工作并不加以选择,只要能提供丰富的酬劳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艺术家和各种爱沉思的人来说,他们却宁死也不愿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酬劳,而是他们把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作一种极大的酬劳。这是别的都不能比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他们唯一的诉求。”
或许正是理解了这句话,王小波决定剔除生活之外的一切事情。以后,每当别人问到,他都说写作是从40岁开始的。他正是把辞职当自由撰稿人当做写作的起点。
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大量小说的修改和完稿,等到最后的出版阶段却遇到了巨大的阻碍。
他把压箱底的小说都寄给了出版社,几乎所有编辑看了后都觉得写得很好,作品的价值也很高,但就是不敢出。因为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性的描写,越届越得的太厉害了。
看着焦头烂额的王小波,李银河曾提议是不是要加入作协,王小波断然拒绝了。在王小波看来,他的调子和整个文学圈格格不入,理念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差别,他写的东西在当时是很独特的。
有编辑劝他写些当时流行的东西,但他的风格已经成熟了,刻意学习流行元素是哗众取宠。后来他也按照编辑的要求试着改过小说,可改过之后还是不给出。为了推广小说,他还去参加过访谈节目,但效果很一般。
他的第一部小说《黄金时代》的出版,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最后是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女士,力排众议,冒着很大的风险把书出版出来的。
书虽然出版了,但在发行上又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书店不让卖,更不让推广,王小波只好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推销。册小说卖了一两年,三分之一都没卖完。
后来,王小波也厌倦了。他说:“人活着都是为了要表演,所以才失去了自我。即便无处可去,也要永不屈服。我坚决不改了,我宁可写有滋有味发不出来的东西,也不写自我约束的不成样子的文章。在此我毫不谦虚的说,我是个高层次的作者,可是有些人却拿我当16岁的孩子看待。”
9
年的一天,王小波知道,《白银时代》得加紧写了。
又一阵心绞从胸口传来,他下意识的捂住胸口,抵住桌背。脑海中的思绪又回到了小说《白银时代》中。
“我的舅舅是一个心脏病患者。裤子一紧就胸闷憋气,游泳时水到胸部就胸闷。曾有一次他对一位朋友说,他得了个很麻烦的病,可能要死了。那朋友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呢,没把事情当真,结果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去世了……”
这年秋天的某一天,王小波捏了把汗,欣慰的笑了笑,说:“总算是完成了。”
王小波很清楚,他的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就算能治也要花一大笔钱,而自己没有收入,全要依赖家里并不宽裕的经济。
为了不拖累家人,他决定把这件事瞒下去。
我们知道,王小波写过太多太多的名言,句句发人深思。如: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看着它们,我很难想象王小波会畏惧死亡。现在的他怕是能坦然面对一切——面对平淡的生活,面对病痛的折磨。
年4月11日凌晨,一股比意料之中更加强烈的剧痛从心脏袭来,王小波竟一下子招架不住。他头顶着墙壁,身体弓着,使劲的捶打着墙壁。又一阵剧痛袭来,像波浪一样,后浪推打着前浪,王小波疼痛的惨叫几声,后来再也叫不动了,就用牙齿抵住墙壁。很快,有好些粘印着血液的墙灰掉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他那沉重的身体已经没有了知觉,只剩下脑袋悬在空中。在一片白雾中,他想到了朋友,想到了家人,想到了爱人。最终,他回到了他小说中的世界。
这一夜,巨星陨落。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得知王小波的死讯后,亲人好友悲痛万分。李银河连夜飞回国,在郊区挑了一块赤红色巨石,在巨石中间凿了一个洞,将王小波的骨灰永久放置在巨石内。
李银河想用一种独特艺术气息的方式给王小波一个安居之所,就像王小波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一样孤独。
10
再过8天,就是王小波逝世25周年了。
作为王小波忠实地“走狗”,我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我那挫劣的笔,没法把这么一个优秀的人物写好。但怀着从小对他的热爱,我还是这么做了。
我在想,为什么以前无人问津的王小波,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
或许可以从爱戴他的那部分人中推断出来。
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的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而越是喜欢特立独行,喜欢自由探索的人将会视他如神明。
王小波也非常崇尚平等精神,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他最反感任何把人分为等级的事情。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平等遭遇时,他的小说就成了避风的港湾,救济的良药。
同时,王小波对智慧有着极致的热爱。凡是能挑战人类智力的事业,他都跃跃欲试。他不仅写小说,教书,写程序,写剧本,而且还都做得很好。而那些对智慧有着追求的人,可以在王小波这里找到莫大的认同感。
再者,王小波非常浪漫,与李银河恋爱期间,他们写下了无数甜如蜂蜜般的情书,他们的故事犹如传世佳话。而那些渴望神仙爱情,对写情书一筹莫展的小年轻,可以在王小波这里找到借鉴。
其次,王小波写过多本小说,他的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的美。喜欢这种反讽艺术的美的人,会把他的小说作为精神的慰籍。
最后,王小波很幽默,他的小说更是幽默、反讽加有趣。于是,那些觉得无聊的人会成群结队的跑到他这来排忧解闷。
是的,答案很明显了。自由、平等、智慧、浪漫、艺术、幽默,这些正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这些苦难时代丢失的东西,在辉煌的时代下,都会把它们一一捡起来的。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读王小波,认识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