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脑模拟项目失败,来个脑洞大开的散谈 [复制链接]

1#

年,瑞士神经科学家HenryMarkram宣布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而今,十年之后,耗资10亿,嗯,那个,还是欧元,结果,最终项目宣布彻底失败。

看到这个新闻,笔者不禁嘿然,甚至,差点气乐了。

神经学家,对于这项研究来说,其更为了解的,是待研究对象。而相关项目确立的,却是建模方法。

这就好比,郭德纲老师的段子,一个听相声的,听着听着就起义了,自己说相声去了。

用计算机模拟某个事物进行研究,这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工作。用计算机(试图)模拟人脑,神经学知识在这个场景中,是研究对象(更准确的说是待对照研究成果标准)。牵头人方向不对,可以说,项目最开始就是(偏)外行领导内行,失败不足为奇。

而回到研究行为本身来说,现阶段,即在项目确立十年之后宣布彻底失败的时刻,这个项目还是有些过于超前了。

计算机模拟,说白了,就是编程行为。当然,依照不同的场景,尤其是不同的业务需求情况,这包括了软件编程(即我们通常熟知的狭义的程序)自己必要的硬件定制开发。但无论如何,其研究对象,都必须涵盖程序两个核心内容:数据结构与算法。

简单的说,数据结构相当于程序能够做什么事;算法相当于有了事之后怎么做。

从这两个角度,我们不妨进一步展开分析。

先说数据结构。

这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别慌,本文的描述,就细分到这里了),包括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个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确立研究范围的“圈地”行为。

科研的角度给人脑建模,肯定不是简单的结构立体成像建模(尽管这也是一种建模),科研角度更为侧重的是人脑对事物的认知与分析。

作为人类思维中枢系统,人脑处理对象为:一切抽象事物,以及一切形象事物的抽象认知……

而且,从数据结构的角度讲,为了便于程序处理,以及计算结果(包括关键中间步骤的临时结果)呈现与反馈现实,还要设计高效而真实的数据关系……

这也就是说,在对人脑进行建模之前,对于客观世界与人类主观认知,先要确认有效的模型设计。大了吧……

当然,这个过程可以进行小范围单元确认,进而增量开发推进迭代。但这个模式的前提,是前期的设计要绝对有效,并保持高度的正确性。简单的说,就是,这个阶段,不允许犯错误。记得动车轨道宽度和两个马屁股的故事吧,就是这个道理。

完成分析对象数据结构的确立之后,工作只能算是刚刚开始。重头戏还在后面。

算法的设计,就是让计算机能够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就像“孩子们,你们要想得诺贝尔奖就要好好学习”一样简单。

这简单的一句话,实施起来包括了(不限于,毕竟笔者个人水平有限):

1.对数据的分类识别能力(类似于人工智能子学科模式识别);

2.相关数据提取能力;

3.充分条件的有效结果计算;

4.非充分条件的结果可能性汇总集合;

5.非充分调节结果结合在补充条件引入后的结果提取;

6.条件是否充分的判断能力;

7.基于已有数据与规律的认知推导;

8.推导结果与客观数据的修正;

9.诧异结果的溯源逆向分析;

10.逆向分析结论对推导方法的修正;

……

别的不好说,上面很多条目,有效实现出来,拿个图灵奖问题不大。

而以上这些,要是真的都做出来,估计计算机也该革命了,届时,可能就没咱们人类什么事了吧。

早知道,即使此刻,所谓的人工智能驾驶,只是在处理相对信息更为有效的路况,仍尚未得到有效的社会认可。

用计算机模拟个人脑来,这个研究,还早点。这在,最好还是先从有效的数据迭代、公式确立开始。这个时代,能够打下这个基础,在笔者看来,已经可圈可点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