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城市大脑是以“信息流”为主线,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效率提升,是支撑和引领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城市大脑建设是海淀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是与智慧海淀高度融合的基础上的升级、发展和改造,与智慧城市建设即为一体,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大脑以顶层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原则等技术标准划定城市大脑范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端部分”、“创新特区”。
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刘访表示,海淀城市大脑以“需求牵引、业务驱动”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树立“城市大脑”一个大局、一张蓝图、一盘棋的思想、以‘三融五跨’(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为方式,全面统筹牵动政府各部门、相关科技企业、公服企业、电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各方力量参与建设。海淀城市大脑总体设计架构为“1+1+2+N模式”(即一张感知神经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AI计算处理中心)、N个应用场景),以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为目标,构建全面感知、数据汇集融合、智能分析计算、统筹决策的新一代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实现业务和技术的融合。
多场景纵横联动
海淀城市大脑通过数据跨行业、跨部门流转汇聚和“类人脑”处理,实现城市治理领域的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应用,实现公共资源高效调配、城市事件精准处置,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提供支持。
海淀城市大脑在城市管理领域采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从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入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海淀城市大脑为克服传统化信息项目弊端,按照需求牵引、业务驱动、场景封装、动态演进的模式,实行“统筹建设、管运协同、纵横联动、权责清晰”的管理机制。按照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三个层级逐步推动海淀垃圾分类的建设,目前已经实现垃圾分类全面数据化,正在探索智能化,最终将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完成全面智慧化建设。
数据化方面,城市大脑推出具有海淀特点的分类率、分出率、合格率的三率推动全品类、全主体、全流程三全的覆盖,推动垃圾分类建立数字化的业务现场,完成垃圾分类数据结构。
智能化方面,采用AI算法、视频监控、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实现场景的智能化管理。分成了三个场景进行了尝试,第一个场景打造无人值守智慧眼,做到无人值守无人监管的智能化尝试;第二个场景对于违规投放,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以及视频结构化分析技术,对于违规投放的行为进行完整的视频提取;第三个场景,就是对于垃圾楼违法收运的过程进行了智能化的监管,海淀城市大脑在垃圾楼中建设有视频监控网络,采用计算机视觉分析技术,完成记录刷卡,称重和倾倒过程。
智慧化方面,采用了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小区人口,租户数量,入住率,人口密度,建设完成程度等因素完成数据化的建模,形成画像,预测到各小区的产量。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快速车辆运输路线规划,比如说某地发生了溢满,可以智能化安排车辆的运输路线,来解决车辆的智能化调度。
除了居民生活垃圾之外,城市建筑垃圾,渣土车治理也是城市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渣土车作业时间多为夜间,再加上人为污损遮盖,车辆和车牌识别技术难度大,而且管理跨层级、涉及部门多,执法业务独立,监管数据分散,管理难度大。
因此,海淀城市大脑建设采用创新的“三融五跨”方式,为渣土车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业务融合,成立了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协同共治。工作组包括指挥中心、城管委、住建委、生态局、城管执法局、交通队、市交通执法六队等,然后开展数据融合,围绕渣土车从源头到路上,以及集约消纳等各阶段,全链条整合各方、多维度数据。围绕识别分析、数据融合和执法监管展开科研,对重难点技术问题进行攻克,实现了针对渣土车治理的高端技术融合。
主要体现在交通和工地管理两方面。交通方面,在年9月到12月,三个月期间,非现场抓拍违法大货车起,针对渣土车、大货车限行的数据录入率高达70%。
渣土车和工地管理方面,在去年11月21日至12月20日,辅助支撑城管执法局对渣土车和工地加强管理,立案查处未按规定运输等施工工地类案件52起,罚款.78万元;共立案查处违规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起,罚款40.5万元。有些工地通过接受执法教育,形成管理压力,由原来无准运证车辆占比26%,下降到4%,同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为非现场执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区域内各执法部门通过使用平台实现了互联互动,也形成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执法模式。
目前,海淀城市治理已进入用大脑思维谋事,用大脑规划办事阶段,城市大脑跑出应用“加速度”,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多中心协同响应
城市大脑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是机制创新,加速了从数据封闭到数据开放的观念转变,通过打通城市的神经网络,对整个城市进行即时分析和研判,让数据帮助城市思考、决策和运营。
刘访介绍,AI计算中心是海淀城市大脑先行探索的创新项目,不同于传统的计算中心,AI计算中心采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框架(开源),并与国产芯片适配,实现了80%的自主可控率,促进了人工智能国产软件与硬件产业生态的发展;大数据中心主要是汇聚各应用系统实时产生的城市运行数据,并随着城市大脑的不断进展,逐渐打通各层级、各专业、各区域的数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有效的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在脱敏的条件下,探索向产业和公众开放,为数字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资源保障;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OC)是海淀城市大脑的具象化,是领导驾驶舱,是辅助进行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智慧中枢,是全区大应急管理调度的核心;时空一张图项目作为海淀城市大脑三大基础平台之一,集成了三大版块的数据资源,百度及各政务部门的二维地图数据资源、城市三维数据模型资源、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通过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构建数据关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城市,强力支撑城市管理运营。
城市大脑的建设促进了各业务系统打通、汇聚、共享,有力地支撑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简称“三融五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让管理思想创新带动机制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治理方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从部门级场景向城市级场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