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eb3颠覆传统媒体,靠的可能是这块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www.jk100f.com/m/

来源:极客公园

作者:凌梓郡


  在互联网历史中,几乎每次技术变革都需要一个新的“舆论场”,来普及新技术和新思想。从早期的BBS、到门户网站的聊天室,再到视频的“弹幕”,莫不如此。


  推特和Telegram可以说是Web3从业者的“信息根据地”,但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平台,Mirror,正在成为Web3新的“内容中心”。无数区块链大V、从业者和爱好者,聚集到Mirror上,发布大量关于Web3的内容。


  第一位入驻的中文写作者K.Erica形容,Mirror在Web2和Web3的理念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的确,只要拥有区块链钱包并登入,一个有Web2产品使用经验的人,差不多就知道怎么用Mirror了。它看起来像一个非常原始的内容发布平台。发布体验不好,会有老用户分享经验,先用Medium的编辑器编辑,再一键导入,体验更顺滑。


  当你循着“肌肉记忆”去找点赞、留言、浏览量的时候,又发现这些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Collect(收集,类似于收藏,但是每次都要花一点点以太币,因此也很像“打赏”)、众筹。“如果我想发起众筹,是去Juicebox,还是去Mirror呢?”两个Mirror用户都告诉我:没那么重要。因为,无论发在哪里,你都要自己去推广,去“吆喝”。


  这个问题背后的思维定势是:在Web2的平台里,发布任何一个内容,我都会思索一下“平台的玩法”。也许这个内容风格更容易被A平台而非B平台的用户(可能更重要的是推荐算法)所喜欢。当人们说,Juicebox和Mirror没有什么区别,是指在关键功能上,这两者都让募资者和支持者以低成本建立信任。你发起一个项目,设定资金,支持者用注入以太币以表示支持,并且这样的关系被刻在区块链上,公开透明,关系由不可篡改的代码铸成。


  但还是会有所区别。如果你是一位内容创作者或者艺术家,想为一部电影,未来的一篇小说、专栏发起众筹,明显Mirror更友好。


  Mirror团队公开表达过自己的雄心:用加密技术提供的工具,为创作者赋权,重新定义在线出版(publishingonline)。


  01


  从Twitter到Mirror:


  Web3的原生内容平台


  Twitter一直是Web3信息的重要集散地,Mirror最初的影响也在Twitter的大V间流传。


  像知乎、Clubhouse这样的Web2产品在早期采用邀请制来建立“种子用户”和“口碑”。年3月初,Mirror在Twitter上以一场“写作比赛”开始了这个过程:只有投票选出的胜出者才能够成为Mirror的用户。


  这个比赛本身也是一个代币游戏,代币意味着权利和身份。Mirror将代币$WRITE发行两类人:早期成员/用户,以及申请到参赛资格进入waitlist的成员。拥有代币意味着投票权,已入驻人的拥有1个代币,waitlist成员拥有0.1个代币。


  这代表着不同的投票权重。每周一轮的写作比赛中,前十名会获得1个$WRITE。燃烧掉(即消耗掉)这个代币,就获得了入驻Mirror的资格,也成为MirrorDAO(去中心化组织)的成员。MirrorDAO成员对于公共事务拥有投票决议权。


  创始团队认为“WhatisMirror?=WhosonMirror?”(Mirror是什么=谁在Mirror上)通过比赛,Mirror创始团队和希望入驻Mirror的人定义了最初的内容。


  作为第一个入驻的中文写作者,K.Erica胜出是身后一群人的意愿。她是东亚开发者组织RhizomeDAO和链上电竞团队GuildW的创办人。在业余时间,她与几位伙伴共同成立了DAppChaser,向人们介绍Web3领域的去中心化应用。比赛的投票时间是北京时间的凌晨3、4点。一群核心读者半夜定闹钟起床投票,坚持了7、8周,最终让她在比赛中胜出并入选。


  Mirror首先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用户发布在Mirror上的内容,存储于ARWAVE链上(一个具有新型数据结构的区块链存储平台),即使Mirror这个产品消失,用户依旧拥有自己的内容。不过目前因为成本,只有文字信息存储于链上,像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内容依旧存储于中心化的处理器中。


  文章发布后会有“Arweave交易ID”、“贡献者以太坊地址”和“内容摘要”三个信息出现


  7个月后,Mirror取消了比赛,向所有人开放注册,更多人开始在Mirror上发表内容。分发$WRITE代币的方式也随之改变。由MirrorDAO成员挑选内容成为“好文聚焦”,入选者将获得1枚$WRITE。


  退休的程序员郭宇也是这一时期开始使用Mirror。他曾是字节跳动资深技术专家,两年前选择退休,旅居日本。不过年,他开始了关于Web3的创业间隔年,并发起了ChecksFinance和CodeforDAO两个项目。在使用Mirror之前,他在阅读关于Web3领域的信息时便发现很多都来自这里。顺其自然,他也开始Mirror上发表关于Web3的文章。让他入选“好文聚焦”的是一篇科幻小说。他也将此称为“在Web3上的一场写作实验”。这场“写作实验”使用了Mirror提供的NFT功能。


  他的小说《永不消逝的哈希》是一系列小说中的第一篇,当他在Mirror发表,并铸成NFT,读者便可以“collect”这枚NFT。也就是用任意金额的以太币(0.01ETH及以上)进行“购买”。以这种方式,一个人“标记”了自己与这篇作品,以及写作者的关系。


  在整个小说系列的写作过程中,“collect”将持续发生。郭宇也设置了另外的规则:当小说完成,他将以这部作品集所有NFT销售额的25%作为空投,按比例发送给所有贡献者。他还设置了10份“大奖”——10个钱包地址将平分销售额的5%。


  郭宇告诉我,他在旅行期间得知自己的作品入选,才知道“好文精选”这个活动。他燃烧得到的$WRITE币,获得了在Mirror的子域名,并成为MirrorDAO成员。


  目前,基于第一篇小说开启的写作实验已经“卖”出了4.76个ETH(ETH即以太币,目前1ETH汇率约为CNY,小说发表的年1月,汇率约为CNY)。“在这个实验中,NFT既是一种身份标识,也是收藏品和可兑付资产。”他在Mirror上写道。


  02


  可组合“玩法”:


  NFT、众筹、分叉


  正如郭宇的写作实验,Mirror希望通过提供的功能,让创作者建立新的生产关系。WritingNFT功能,能够将整篇文章内容变成NFT。创作者在最初就拥有版权,并基于此获得经济支持。


  最近一次功能升级,大大降低了围绕内容形成生产关系的门槛。一个普通的用户在发布文章的时候,可以选择将文章免费铸成WritingNFT。打赏的默认最低额度是0.01OptimisticETH。Optimisim是以太坊的二层扩展方案。这个方案在链下运行计算,能够将以太坊gas费用降低10,%或更多,并将吞吐量提高倍,解决了以太坊上交易速度慢、gas费高的问题。对于Mirror而言,如何支持人们高频率打赏、众筹是技术层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从陆续推出的功能来看,Mirror不仅仅想做“内容发布平台”,也为Web3世界的种种活动提供基础工具。可以将这里理解成Web3行为发生的“市场”。如它的标语“CreatandconnectyourworldonWeb3”(创造并连接你在Web3的世界)所言,Mirror欢迎各种经济关系在这里形成、运作。


  一个Mirror用户,运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发起各种类型的众筹,也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插入NFT进行拍卖,运用Token工具,也可以基于众筹的项目分发代币。这些实际上提供了DAO的基础治理工具。分叉(Splits)让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有多位合作者,众筹或打赏获得的资金可以按照比例流入不同的钱包。


  众筹、合作分润、拍卖NFT这些概念或者玩法,都已经在Web3领域出现过。Mirror让它们成为可以调用、组合的工具,看起来为人们进入Web3世界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而Web3已经存在的项目,也陆续在Mirror建立官方页面,比如ENS、Gitcoin、Opensea……还有optimism。不过,目前它们主要还是把Mirror简单当作信息发布的平台。


  Mirror对于内容创作者的友好显而易见。基础的WritingNFT,加上作为插件功能而存在的众筹、分叉等功能,可以让一个创作者便捷地和支持者建立起“生产关系”。它也希望帮助记者、艺术家参与到Web3的活动中来。


  最先从加密货币发展起来的Web3,经历了金融项目的繁荣,目前还缺乏能让更广泛人群使用的产品。Mirror正是在这一维度上进行某种尝试。


  它鼓励创作者在此协作,共同在线出版,拍卖内容获得营收、按股份分润。而当多个创作者自发协作出版,就自然形成了“组织”的雏形;当这个自发形成的组织不是“公司”,DAO就是顺理成章形态,它的版权、经济关系都在项目最初由智能合约形成契约,并依此运行。


  这就是Mirror设想的MediaDAO,“在未来,我们假设创作者可能是一个DAO的操作者,该DAO生成许多作品,每个作品都作为NFT生成,交易的持续收入回归到DAO。因此,DAO的投资者可以期望获得超过第一个NFT销售额的利润。”


  03


  从算法到策展人,


  从创业团队到DAO


  在Web2世界,推荐算法是内容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Mirror搭建的Web3世界里,推荐算法消失,众筹/内容如何与支持者寻找到彼此?这是一个等待探索的问题,Cruator(策展人)是一部分答案。


  Cruator(策展人)的概念来源于艺术商业。在展览中,策展人承担了挑选展品、设计呈现方式的工作,这个角色是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衔接者,同时带有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挖掘艺术品的价值。


  我们甚至可以将“推荐算法”理解成Web2世界的“策展人”。算法按照设定逻辑,将内容与受众精准匹配,从而形成平台的游戏规则。它本身是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在Web3世界的线上策展人,则是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种角色。它也是多元的,可以是一个团队的每周精选、某个人的推荐列表、甚至一个重新分发内容的网站。


  MirrorDAO进行的好文精选,就是一种策展,只不过它依旧由Mirror的核心团队来主持。团队希望将这部分开放给更多人。MirrorDAO的贡献者之一Shawn说:社区里面有很多人提出的需求,都是Mirror团队所回避的。他们认为应用层的需求,是交给社区来做的。这确实就是个创业机会。


  Mirror真正希望的是去中心化、多样性的策展。这也是内容生态上的创业空间所在。这些“策展”通过特定的视角重新组合、分享、推荐,将内容进行二次筛选和分发,在传播中影响内容的价值。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团队扮演这样的角色。


  MirrorWeeklyReview(Mirror周报)目前就是一个团队的产品,目前已经进行了34期。它由MCDAO运营,致力于精选、点评、传播Mirror.xyz上高质量内容及创作者,帮助读者快速了解Mirror平台创作者的精彩观点。


  除此之外,其它类型的“策展”还有AskMirror这样的搜索引擎,用来搜索在Mirror已经发布的内容;Bress.xyz则是一个重新聚合、推送Mirror上内容的“网站”(不过最终的目标是基于Mirror协议开发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与Web2内容生产、分发、消费都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不同,有能力且愿意进入“生态”的人有更大自主性。由于Mirror的大部分数据存储于Arweave链上,想开发新功能的人可以自行访问。Mirror团队也无需在早期介入,等到产品成熟,需要合作时,再邀请进入MirrorDAO。


  目前Mirror尚未形成商业模式,不过已经通过Mirror上进行的NFT购买、众筹活动获得链上2.5%的分润。可以想象,被铸成NFT的内容在流通中被定义价值,当内容创作者、DAO运营者、策展人等不同的角色越来越多,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并演化。


  Mirror对于内容和艺术创作的热情或许与创始人的经历有关。


  创始人DenisNazarov是专注加密货币与Web3领域基金a16zcrypto前合伙人的。他也是一位开源社区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不过他的编程主要靠自学,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摄影学,辅修媒体研究。联合创始人兼CTOGraemeBoy毕业于格林内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从大学期间开始,他担任过多个项目的工程师。


  K.Erica形容Greame在人文社科方面阅读丰富,“很难再去找到一个比他还要热爱和理解内容创作价值的CTO”。“collect”被设置为Mirror上的核心行为之一,当用户以付出一定加密资产的方式收集作品,他会出现在文章底部的收集者列表,他收集的内容,也会一起出现在个人页面。


  这意味着,在“打赏”同时,用户也被标记为这篇内容所衍生的“社交图谱”的一个节点。在一篇阐述collect功能的文章中,Greame写道“要成为一个认真的文化创造和评估的家园,Web3可能需要促进的不仅仅是有效的经济关系。”


  Mirror的创始团队已经得到了超过1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有UnionSquareVentures(USV)、AndreessenHorowitz。不过Mirror的运作方式也呈现了“创业团队”与DAO之间的过渡形态。MirrorDAO的组成分为普通成员(member)与贡献者(contributer)。目前核心贡献者有17名,由他们主要负责DAO的运营,流程优化,和各种项目对接等工作。而MirrorDAO的大部分成员是member,不参加日常工作,主要在讨论治理和社区投票的时候才出现。


  对于这次Mirror的实践,创始人DenisNazarov将其形容为“内容发表”与“价值传递”的交叉地带的实验。前者已在Web2时代被内容平台深刻改变过;随着加密技术及金融实践,价值流动拥有了新模式。当“内容”被标志为NFT,就进入了货币系统,围绕它的行为,是否可以诞生新的有效商业模型?一切等待实践。


  参考文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