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上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朱民介绍了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施方,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统计局二级巡视员丁俊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如何?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
——热点问答——
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
q
解放日报:通过普查数据看出上海人口在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否分析一下数据背后的主要特征?
a
朱民: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市情,人口发展变化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反映。过去十年,上海着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刚才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地区的数据,不仅客观反映了上海人口的基本现状以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十年上海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总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但总量增长的规模有所放缓。在过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每个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净增量还是有所变化的。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年-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年-年)增加了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万人。
相比前两个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是相对平稳的,这与上海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枢纽,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口迁徙、流动和集聚的吸引力依然很大,这也是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年增加了.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年每平方公里人下降到年每平方公里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人。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从这次普查各项数据结构比较来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十年间,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刚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年人提升到人,提高了55%。
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6.4%,比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与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近十年来上海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这对流入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次普查数据也反映了上海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一些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