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问答 » 动态规划算法入门,这就够了
TUhjnbcbe - 2024/7/13 15:33:00

动态规划(Dynamicprogramming,简称DP),是大家都觉得比较难以掌握的算法。为了应付面试,我们经常会背诵一下斐波那楔数列或者背包问题的源码,其实,只要理解了思想,掌握基本的模型,然后再来点写代码的套路,动态规划并没有那么难。

思想与性质

首先,动态规划最重要的是掌握他的思想,动态规划的核心思想是把原问题分解成子问题进行求解,也就是分治的思想。

那么什么问题适合用动态规划呢?我们通过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在公司里面都有一定的组织架构,可能有高级经理、经理、总监、组长然后才是小开发,今天我们通过这个例子,来讲讲什么问题适合使用动态规划。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季,公司要挑选出三个最优秀的员工。一般高级经理会跟手下的经理说,你去把你们那边最优秀的3个人报给我,经理又跟总监说你把你们那边最优秀的人报给我,经理又跟组长说,你把你们组最优秀的三个人报给我,这个其实就动态规划的思想!

首先是重叠子问题,不同的问题,可能都要求1个相同问题的解。假如A经理想知道他下面最优秀的人是谁,他必须知道X,Y,Z,O,P组最优秀的人是谁,甲总监想知道自己下面最优秀的人是谁,也要去知道X,Y,Z组里面最优秀的人是谁?这就有问题重叠了,两个人都需要了解X,Y,Z三个小组最优秀的人。

其次是最优子结构,最优解肯定是有最优的子解转移推导而来,子解必定也是子问题的最优解。甲总监下面最优秀的3个人肯定是从X,Y,Z提交上来的3份名单中选择最优秀的三个人。例如Q哥是X组长下面的第5名,那么他肯定不可能是甲总监下面最优秀的三个。

第三是无后效性,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理解,也就是求出来的子问题并不会因为后面求出来的改变。我们可以理解为,X组长挑选出三个人,即便到了高级经理选出大部门最优秀的三个人,对于X组来说,最优秀的还是这3个人,不会发生改变。

过程

动态规划问题,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部进行解决。

1.划分状态,即划分子问题,例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认为每个组下面、每个部门、每个中心下面最优秀的3个人,都是全公司最优秀的3个人的子问题

2.状态表示,即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子问题。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实用f[3]表示第i个人,他手下最优秀的3个人是谁。

3.状态转移,即父问题是如何由子问题推导出来的。上述例子,每个人大Leader下面最优秀的人等于他下面的小Leader中最优秀的人中最优秀的几个。

4.确定边界,确定初始状态是什么?最小的子问题?最终状态又是什么。例如上述问题,最小的子问题就是每个小组长下面最优秀的人,最终状态是整个企业,初始状态为每个领导下面都没有最优名单,但是小组长下面拥有每个人的评分。

经典模型

1.线性模型

最经典的问题就是斐波那楔数列的问题,每个数的值都是一个状态,可以用F表示表示第i个数的值是多少。每个数都是由F[i-1]+F[i-2]转移而来。

另外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最长上升自序列(LIS),有一串序列,要求找出它的一串子序列,这串子序列可以不连续,但必须满足它是严格的单调递増的且为最长的。把这个长度输出。示例:结果为4。

我们非常容易表示他的状态,我们用f表示以第i个数结尾的,最大的上升自序列是多少?那么它是怎么转移的呢?非常容易想到肯定是从左边的的数转移而来,能转移的数满足什么条件呢?肯定是比a更小的。

线性模式还可以拓展成二维问题,例如背包问题,用f[j]表示前i个物品,凑成大小为j的背包,最大的价值是多少。

这类问题非常的多,但是思路都是这样,无非就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从低维到高维进行转移。

2.区间模型

对于每个问题,都是由子区间推导过来的,我们称之为区间模型,下面是一个例子。

我们有一个连续的序列,每个序列上面都是一个数字c,每次我们都能够消灭一个连续的回文子序列,消灭之后左右会合并,成为一个新序列,问最少需要多少次才能够把整个序列消灭掉。回文就是从左到有从右到左读到的序列都是一样的。题目比较抽象,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例如一开始的序列是,那么我们最少需要2次,先消灭掉44,然后再消灭调.第二个例子是,我们先消灭掉2然后再消灭掉4,最后消灭,需要3次。

我们经常用f[j]来表示消灭i,j区间需要的代价,文末有链接详细叙述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3.树状模型

我们在数据结构树上面进行最求最优解、最大值等问题,上述我们讲的这个绩效考核就是一个树状模型,具体不再累叙。

实现的套路

我们实现动态规划算法,常用的是2个实现套路,一个是自底向上,另外一个是自顶向下。无论是何种方式,我们都要明确动态规划的过程,把状态表示、状态转移、边界都考虑好。

1.自底向上,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初始状态,逐步推导到最终状态,而这个转移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拓扑序。如何理解这个拓扑序问题呢,甲总监下面有X,Y,Z两个小组,甲总监不会一拿到X组最优秀的三个人,就立马去跟A经理汇报,而是要等到Y,Z小组也选出来之后,也就是自己下面所有子问题都解决了,才会继续向汇报。如果推导的过程不是一个拓扑序,那么要么得到错误的结果,要么算法就要退化。

自底向上一般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可以轻松确定拓扑序的问题,例如线性模型,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转移,区间模型,一般都是从小区间推导到大区间。自底向上的一个经典实现是斐波那楔数列的递推实现,即F=F[i-1]+F[i-2]。

2.自顶向下,也就是从最终状态出发,如果遇到一个子问题还未求解,那么就先求解子问题。如果子问题已经求解,那么直接使用子问题的解,所以自顶向下动态规划又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叫做记忆化搜索,一般我们采用递归的方式进行求解。

自顶向下,我们一般用在树上面,因为我们根据父亲结点,很容易找到所有的子问题,也就是所有的子结点,而自底向上的话,我们要去统计这个结点的所有兄弟结点是否已经实现。会稍微复杂一点,而且比较难理解。

无论是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都只是代码实现的一种套路,随便你采用哪一个,都是可以解的,只是看你的选择而已。

动态规划,更多的还是要多练习,题目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多多练习。后面还会分享出更多动态规划面试算法真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