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咖:
印隽
GLODON广联达用户体验设计中心总监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设计系客座硕导
IXDC、UXPA、台湾MIX、TopSummit、苏宁、中兴、RSGChina、ThoughtWorks等设计和技术峰会常驻主讲人。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委员会专家委员。
15年从业经验,擅长复杂系统的逻辑构建和设计建模,先后就职于CBSi、PPTV、分众传媒等企业带领产品和设计团队。
人的成长,在于战胜自己不成熟的过去。
——迪亚波罗《JOJO的奇妙冒险》
成长,贯穿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初学者常常会问: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修改作品集,该怎么找工作;再或者,走上设计管理岗的小伙伴常问的:目标该怎么做,绩效该怎么做,项目该怎么带等。归根结底,说的都是两个字——成长。
时隔两年,蓝湖又采访了印叔。这两年间印叔经常被问到的关于“设计师成长”的问题,对此,在本次访谈中,印叔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干货,希望能给成长中的你我他带来启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和企业背景,或许你并没听说过GLODON广联达,约人规模,亿市值,设计师多人。在垂直领域深耕的产业科技类企业,的确很难在消费市场上被知晓,但几乎中国每一栋大型建筑建造过程中,都有我们产品的影子。
这两年间通过那篇访谈来找我继续交流的小伙伴不少,再加上这几年持续在一些峰会和沙龙场合露脸,经常也会被问到一些问题,借这次新的访谈机会,说一些个人的观点。
Session01选择
设计师在职场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选择。选择考不考研,选择哪个Offer,选择转不转岗,选择跳不跳槽,诸如此类。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实际上,如果你不努力,你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你是本科在读生,如果你的目标是头部团队,如果你还在选择是否考研,看了这两张图,相信你不会再纠结。
招聘市场的格局变化太快,头部团队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技法和表现是基础考核,商业思维、技术思维、业务属性、跨界属性、全链路意识等,逐步成为评估设计师能力的核心准绳。
我每年都会出新的校招题,并公布上一年的作为话题。我厂的设计校招薪酬是16K起,在行内应该还算不错。但这套题的难度,想必大家仔细看过后,应该会觉得非常“硬核”。
之所以有这样的难度设定,还是因为“选择”。选择是双向的,站在企业角度,每年投递简历人数约+,但最后只招5~10人,近百分之一的概率,作为用人团队,该如何选人呢?
从题型设定上也能看出,我们更关心设计师对当下环境和趋势的判断、方法论的扎实程度、设计思维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等层面。
说笑一下,看了我这篇内容,有人会好好剖析某个知识点开始学习,有人会来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