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常识 » 这些年书架上那些我能看懂和看不懂的书
TUhjnbcbe - 2025/1/15 17:05:00

一直以来,一件让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比外国人要幸福得多的事就是书籍价格低廉。

比起国外动辄一本书几百块的惊人价格,国内几百块钱可以轻轻松松买一堆正版书。虽然不像国外书籍那般制作精良,一样是满满的书香气。

这样低廉的价格极大地方便了像我这样,这里听人介绍,那里看过书籍推荐,出于些许装逼心理而想要买书的人。

就算月月买上七八上十本也花费不大,摆在书架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咱好歹也是知识分子一枚。

还暗戳戳的自我安慰:买书不浪费,说不定哪天就看了呢;我不看,朋友家人也可以看啊。

渐渐地,我的书架上书籍的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有我平日里喜欢看的各类小说、传记、历史、烹饪和手工类书籍。

也有基本算是装饰品的古籍和科技类书籍,甚至还有全英文版的微积分(至今想起来就觉得自己脑子有坑)。

各种跟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当然少不了,还有不少跟理财、炒股、期货相关的各色书籍。

虽然我买书习惯的养成大半出自俗人心理,一半以上的书还是处于在书架上吃灰的状态,但是这些年里那些难啃和不难啃的书都让我受益匪浅。

1

小说和传记是我最喜欢读读的两类书。读中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是爸爸的朋友。

那个时候,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放学和假期没有安排的时候,图书馆是极好的去处。

因为中间这一层关系,我可以很方便的进出图书馆,不受限制的借书,有时候干脆泡在图书馆里,除了给管理员阿姨打杂,剩下的时间可以随意地看书。

现在回想起来,中学是我看杂书最多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课业不怎么紧张,有大把的时候看闲书。

最早接触的外国小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稍后是欧美小说。

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欧·亨利、大仲马、玛格丽特·米切尔、毛姆的作品基本都是这个时候读的。

对于出生在乡野、成长于小城市的我,这些书向我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对于书中人物和背景的探究又将我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时,出于好奇,去扒了下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生平,这个过程中对梵高和莫奈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传记类的作品那时候也看得多,最喜欢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林肯和甘地的传记。

正如梁启超所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2

上了高中后,看杂书的时候大大减少,而大学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影、动漫和上网。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怎么看专业书籍以外的书。

重新开始购买和阅读纸质书大概是在工作一两年之后吧。因为工作性质,工作八小时基本都对着电脑。

刚开始上班,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挺大,而且下班之后经常是懒得动的状态,没什么兴趣去看有深度的书。

除了在住所周边的小书店借阅网络文学作品,我慢慢开始购买烹饪和手工制作类书籍。

买烹饪书籍是因为想学做饭,反正吃食堂这种事,方便是方便,但是谁吃谁知道,时间久了,就想学着做点家常菜。

比起网上种类繁多的做菜视频,我还是更相信烹饪大师们写的书。我特别喜欢四川和广东这两个地方菜系。

四川的麻辣鲜香,广东的老火靓汤,虽然是截然不同的口味,都是我的最爱。闲时,看看菜谱里面的插图也是很好的享受。

参加工作之前,我基本也没怎么做过饭。对着这些菜谱,练习几次,我发现做饭也不怎么难,慢慢做饭的手艺也练出来了。

买手工类的书籍,多少是受了我妈的影响吧,沉迷玩手工真的巨减压。

3

最后是我不太喜欢看,也就是不怎么啃得动的那些书,比如《梦溪笔谈》和《史记》这类古籍,还有财经、技术类专业书籍。

这类书,我每每看个两三页就看不下去,需要好好做心理建设才能继续读。就算这样,阅读的进展还是像乌龟跑步一样慢。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增强了我的专业能力,拓展了我的能力边界,哪怕只消化了极小的一部分。

古籍类的书基本就是不知道哪天想起来,就翻个两三页,看不下去就又丢在一边,即便是这样,我依然认为它们是有趣的、有益的。

理财类的书籍虽然没能让我进入理财达人的行列(目前依然是亏损状态),但是看得多了,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确实感觉变简单了。

有段时间特别想学编程,买了一堆C语言、JAVA和数据结构相关的书,然后就是C语言那本书看了三分之一。

能照着书写最简单的程序。后面,这些书就一直是闲置状态了,希望有天我能重新把它们捡起来。

总之,书海无涯,开卷有益,我想我会一直这样买书、看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年书架上那些我能看懂和看不懂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