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定义 » 我的三年产品路一高阶产品经理必备的5
TUhjnbcbe - 2025/2/11 16:18:00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作者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总结,梳理了“通过商业产品思维搞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撰写了“我的三年产品路”系列文章。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讲述作者写该系列文章的背景以及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5种思维。本文长达一万七千字,丰富且精彩,推荐各位仔细阅读、收藏。

一、前言

从毕业到现在,成为PM已有三年,在移动广告公司,作为商业产品经理,从最初的产品功能设计,到后来逐步负责一条产品线,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能力。

这三年来的成长,极速且痛苦,不能说成功或者失败,本来成功的经验也难以复制,而失败的经验值得思考,因此我会更多讲一些考虑事情的思路和失败的教训,至少能够在面对已知的情况时,知道哪些坑已经踩过了,面对未知的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去思考,以什么样的思路想事情更合理,而不是实操。

近年来,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行业确实在欣欣向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出现了扭曲和变异,这样的变化本身并没有好坏,毕竟,企业都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不同角色定位。

只是,大多数人仍然在神化产品岗位时,像BAT这些大公司里的不少产品岗位,已经从产品核心owner的位置,变成了像别的岗位一样,具备专业技能,跟着大部队干事儿就完了,而创业类小公司的产品岗位,又对产品经理能力要求极为严格,招产品像是在招CEO。

这种尴尬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导致不少人不知该如何选择,大公司有面子,但进去只能从一颗螺丝钉做起,纸面招聘要求还很高,小公司能学到更多东西但对能力要求高,说不定进去还得打杂,啥事儿都得管,风险还高。

我并不能帮你决定该选哪条路,但不管选哪条路,“想事情的方法”这件事都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大公司内不太能获取的经验和能力成长。

我处在一个稳定业务面临挑战期望探索形成新的业务/产品/商业模式的公司,虽然也才三年,不过,从60分做到80分,从0做到1,稳定业务产品,创新业务产品,都有负责过,一路摸爬滚打,自觉这些经验和方法沉淀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另外,笔者从事的是商业产品经理,与用户产品经理在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上,都有不小的差异,本文更多也是从商业产品角度来讲。

其实毕业时还是期待做用户产品的,毕竟离用户很近,觉得通过自己的设计能够直接影响到用户会比较有成就感,后来也是阴差阳错从事商业产品经理,意外地发现,这条路距离诗和远方更近,而且也更有挑战更有趣。

至于商业产品经理和用户产品经理的详细区别,后续也会讲到。如果你内心喜欢有挑战的事情,且有勇气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还意淫自己以后成为CEO位置的人物,带领一帮人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相信从商业产品经理作为起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或许也能给到你一些帮助。

二、为什么选择做产品?

从岗位性质来说,我认为商业产品经理,或者说,像商业产品经理/具备商业产品经理思维的角色,是世界上最有趣最富有挑战的事情。它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对人的设计、对事情的设计、对资源的设计、对工具的设计),基于一个目标,把一件高价值的事情做成,并且能够不断扩大其价值。

相比于ProductManager,我更喜欢将这个岗位定位为Architect,建造师,缔造者。喜欢创造和探索,喜欢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或者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我相信,还是有不少人期望将自己的想法实现,而不是实现别人的想法,或者明明发现了一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自己并非身在其中,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如果是这样,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让你有机会“搞事情”,而且有机会和一帮人把事情搞大的最好选择。

之前曾经做过UI/UE类的工作,负责某个移动APP一小部分的界面设计,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改稿,而是自己在体验APP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与界面和交互设计无关的问题,想要搞事情,想要推进解决,但限于角色定位,也只能提提建议,而无法协调资源去解决,会觉得非常难受。

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多管闲事,就是有问题的,看个人性格和想法,角色分工本就是希望在本专业发挥最大价值,只是如果从性格上来说,就是喜欢“搞事情”、“捅娄子”、“专业杠精”,那还是做产品更痛快。

从能力成长来说,产品经理岗位本身的要求,能够锻炼和成长的能力方向,相对于其他岗位更为全面,设计/运营/项目管理/商务等能力基本都会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成长。

在公司内,起步阶段其实就已经相当于是在进行小型的内部创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很快遇到产品、运营、项目管理、商务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构建多栈能力。

从做事思路来说,作为商业产品经理,在结果导向之下,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输出符合中长期目标并且现阶段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案,明确实现的路径、资源需求、阶段性关键目标、迭代优化方案,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并作为先锋带领团队向长期目标突进,这整个过程,本来就是搞事情的最优思路,即便不做商业产品,也非常适用,甚至可以针对性简化后,适用于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处理。

总之,产品牛逼,商业产品牛逼!我身为商业产品经理感到非常自豪!

三、本文内容对你有什么帮助?

本文内容实际上是在说方法论。

百科词条如是说,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本文希望基于笔者的经验和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总结,梳理“通过商业产品思维搞事情”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你是一个PM,那可听听同行的想法和思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借此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你不是一个PM,也可快速了解产品思维,并将其运用到广义的“产品”工作中,比如开一个店,比如做一个剁手的决定,比如出一个旅行规划。

把方法论应用在生活中,总感觉有点丧心病狂走火入魔,但合理(不是上纲上线的杠精)的运用,确实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做决定更高效,少了很多纠结,也能更快辨别做哪些事是有用的,而不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原来这事纯属浪费生命。

我一直觉得,产品经理应该积累能力,而不是积累经验,而经验的增长和能力的增长也并无关系。

一个做过很多产品,具备丰富产品经验的PM,可能也并不是一个好的PM,而在做事之前有完整的思考,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事,如何做正确的事,并且能将思考结果运用在做事上,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个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PM。希望大家获取的,不是经验,而是思路。

我在文章中举的例子,也会有不少与互联网行业无关,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代入这样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想证明,这套思路不只是在产品经理工作中适用,而是可以在生活中落地的。

四、关于思维

如果你面试过产品岗位,或者了解过产品岗位需求,或者已在产品部门工作,那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职能部门,产品岗位的同学,可能来自各种各样奇怪的专业,并且很大程度上,目前的工作也和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

你可能还会发现,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问你,怎么看这件事,怎么去想这件事,你会怎么做,实际工作的时候,产品总是在写写画画,去梳理,去归纳,去分析,去总结,去推演,而不是去执行。

没错,至少我认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不是他目前具备的能力和已经获得的经验,而是他认识/解释/改变世界的方法和思路,因为这些思考方式能够折射出,这个人面临具体问题(所有问题,更多是用户/客户问题,而非专业和技能问题)时,会如何处理。而产品经理最核心的工作即是,解决问题。

所以,具备产品思维,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先于其他任何能力的。这也是我想说的,灵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学,但确实是我想到用来描述产品经理思维特征的最合适的词汇了。

我将灵性解释为,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从横向(多角度)纵向(多节点)系统化分析,并找到能够在现阶段条件下解决问题,且尽量符合中长期目标的最小可行方案。

思维方式概括并抽象为以下如下一些关键点,关键点我会举例说明。

1.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既然产品经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情况就算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够了?这些问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前,就需要明白。

在学校里,如果你考试不理想或者参加比赛没获奖,老师以及你自我安慰时,总是会说,哎,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最重要,要看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对于个人来说,没毛病。但是,公司是百分百追逐利益的组织,并不是学校,我出钱你出力,很简单的交换。

因此,从学校跳到公司,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结果至上,没结果就别瞎说,工作目标一定是为了达成一个确定的结果。

以前有个小同学刚来不久,有次我找Ta聊天,希望引导Ta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工作愿景和职业规划,结果Ta说了句:我来这就是想找个厉害的大神带我学习。我内心真是,一口老血。这话要是让领导听到,岂不是当场暴走。

在结果导向思考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定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通常通过数字的方式衡量一个工作结果,比如流水,利润,人效提升等等。但KPI考核方法过于片面,尤其对于产品工作,并不是最合适的。很多产品的结果表现,不能完全用KPI指标来概括,因此这里也重点讨论一下,产品工作如何更合适地进行结果评价。

合理的评价方式,建议首先做到定量和定性结合。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因为产品本身并不一定直接带来金钱收益,也不只是带来其他数字上的变化,还可能有“从无到有,从A到B”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是期望达成的结果之一。

从商业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需要构建产品能力,也需要有明确的业务收益。前者指的是能做什么事,后者指的是做成什么事。

没有定性只有定量,容易造成外强中干和形式主义。比如盲目追求销售额增长而忽略了客户关系维度,这个季度的KPI虽然确实完成了,奖金也拿到了,但客户再也不会被“骗”了,中长期完全不可持续发展。没有定量只有定性,会导致收益不明确不可衡量甚至没有收益。比如老师和你说这学期只要把我布置的作业写完就行了,成绩多少分都无所谓,是不是有毒,除了一些修身养性的选修课,可能一般老师也没这个仙气。

百科对结果导向如此解释:

结果导向的人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人,他们做一件事在乎的是能得到什么结果,能有什么收益,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做对自己有利可图的事,而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会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来想办法。他们不在乎过程是否完美,是否合理,是否合乎伦理,有时候甚至不在乎是否合法,只在乎他们梦想的那一个完美的结果。往往,他们太注重结果了,而导致过程的错误,结果达不到。他们的优点是目标明确,但往往他们的缺点是会被一些现象迷惑,而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或是会有多个目标,惨死在追寻梦幻的路上。如果他们心思正,目标明确,能非常好的达成结果,实现价值。主要一点是心思要正,殊途同归,但要找那条正途,而非歪门邪道。

我表示不同意。

“往往,他们太注重结果了,而导致过程的错误,结果达不到。”这个缺点并不是由于结果导向造成的,而是在结果或者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定量和定性考核未结合或者设定错误造成的。

结果导向的思考,不仅是帮助在完成一件事情时用来进行质量评价,更重要的反而是通过合理的结果考核方式制定,约束实施过程,以保证推进方向和需要构建的能力,符合目标设定。就像国家在追求GDP的同时,也会说要大力发展XX产业,重点扶持XX产业,也会强调可持续发展,也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类的。

因此,在结果导向的过程中,直接效益+能力建设的方式,能够更合理地衡量和指导产品经理工作进程。

它保证了工作是需要达成一定的收益,同时也不至于太追求数字,保证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和路径来达成目标。而约束达成数字的方式,原因是,我们希望在过程中构建的方法/经验/工具等,能对后续长远发展起到作用,而不只是当前KPI。

关于如何制定目标,我们再举个例子。

你有一个梦想,开一家包子店,希望把自家手艺发扬光大,每天挣它个一两万。也希望某天能看到门前排起了长队,店里顾客来来往往,吃你家的包子,嘴里说“真香”,还不忘发个票圈推荐给朋友。

你看,其实在上面的这个描述中,已经有了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定量是每天挣一两万,定性是包子质量好还能有口碑。

但是,往往我们在工作中制定目标时,就会变样。

比如你现在是包子店老板,有可能想愿景的时候是这么想的,但给员工定目标就可能会变成“日流水2万,利润5千”。极端点说,那负责卖包子的同学可能就会不断地在高价的边缘试探,也许确实找到了那个平衡点,顾客可接受这个价格且利润率最高。但这个时候,口碑的愿景其实就不太能达到了。

这种方式,不是可持续的,说不定明天有另一家包子店和你家包子一样好吃还便宜,那就要GG了。

同样如果你过于理想化,对你的员工说,我希望,一年后,我们的包子能受到大家的欢迎,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怕是这个理想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了。

如果要稍微规范一些的描述,可以是:

目标:构建口味符合自家手艺标准的包子产品,并以包子为主售产品(数量占比80%以上)在保证合理利润率情况(10~20%)下实现规模化(日流水1w+)运作关键动作1: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探索并明确符合自家标准的包子生产流程且成本符合(单个成本1块以内)关键动作2:以传统口味为主要卖点进行营销,在包装/店内VI/对外宣传上均有体现,形成相应品牌认知关键动作3:包子售卖业务常态化,日均流水1w+,独立顾客+

上面的描述不一定符合实际,只是从考虑结果衡量的角度,更加全面和规范。

关于目标制定方面,已经有很多大佬和大佬公司总结了不错的方法和工具。SMART原则和OKR考核办法个人觉得比较好用。套用SMART原则能帮助你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而OKR能够帮助你明确为了达成目标,在不同的界面上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关键结果。这两个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大家自己搜索了解即可。

虽然思路和方法是无尽的,但现阶段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事,只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所以结果导向时,需要保证目标聚焦,上面例子中,三个关键动作从不同维度表达了,为了卖出受欢迎的包子需要做哪些事情。

有个小习惯,每次做事之前用一句话来描述你期望达成的目标,如果无法一句话概括,那可能就不是很靠谱了,做着做着你会发现接下来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了。

所以,结果导向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合理的衡量方式,二是聚焦在一件关键的事情上。

2.逻辑思维

这可能是产品经理的特质中最典型的一个点了。总是被提到甚至被吐槽:你们PM就是,想个啥事儿都逻辑性特别强,非要分析原因,非要理个出来。

逻辑一词,最初希腊语logos本意即是词语/言语,引申为思维/推理。可见逻辑其实就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三年产品路一高阶产品经理必备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