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ython中包含四种数据结构。
分别是元组、列表、集合、字典。
这一篇教程,我们先来了解元组(tuple)。
在教程中,我们接触过元组。
id=input(请输入您的身份证号:)
print(您的出生日期为:%s年%s月%s日%(id[6:10],id[10:12],id[12:14]))
在上面这段代码中“%”操作符的后方,就是一个元组。
也就是说元组是由一对括号和以逗号分隔的值组成。
下面是对元组的创建操作,大家可以看注释进行理解。
tup1=()#创建空的元组
tup2=(1,)#当元组只有一个元素时,要在元素后方添加逗号
tup3=(1,2,3)#当元组有多个元素时,元素之间以逗号分隔
tup4=(1,1.0,abc,abc.upper())#元组中的元素可以为Python中所有的对象
print(tup1,tup2,tup3,tup4)
上方代码的运行结果为: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些对元组的操作,看上去和字符串的操作比较相像。
获取元素个数:len()
连接两个元组:元组1+元组2
复制多个元组:元组*复制数量
获取单个元素:元组[索引位置]
获取多个元素:元组[起始位置:终止位置:间隔数量]
获取元组最大元素:使用max(iterable,key)函数;参数iterable为可迭代对象,例如列表、元组以及我们之后将学习的字典、集合都是可迭代对象;参数key为函数(function),该参数默认为空;注意元素必须为同一类型,否则会抛出异常。
获取元组最小元素:使用min(iterable,key)函数,参数同max函数。
判断元组是否包含指定元素:元素in元组
查找元组中指定元素的位置:使用index(object,start,stop)函数,参数object为对象,因为元组的元素可以是所有Python的对象的一种;参数start为查询起始位置;参数stop为查询终止位置。在元组的元素中查询到与参数相同的元素时返回该元素的位置,否则抛出异常。
获取元组中元素出现的次数:使用count(object)函数,参数object为对象。
tup1=(1,2,3,4,5,6,7,8,9)#创建元组
tup2=(a,b,c)
tup3=(你,我,你,他,我,我)
print(len(tup1))#获取元组的元素数量
print(tup1+tup2)#连接多个元组为一个新元组
print(tup2*3)#重复元组元素为一个新元组
print(tup1[0])#获取元组指定位置的元素,索引位置从左至右由0开始
print(tup1[-1])#获取元组指定位置的元素,索引位置从右至左由-1开始
print(tup1[2:8:2])#获取元组中指定片段的元素,并可以设置间隔获取
print(max(tup1))#元组中元素均为同一类型时,获取元组中最大的元素
print(min(tup1))#元组中元素均为同一类型时,获取元组中最小的元素
print(aintup1)#判断元组中是否包含某个元素,如果包含,返回值为True,否则为False
print(tup1.index(3))#查询元组中是否包含某个元素,如果包含,返回值为索引位置,否则抛出异常
print(tup3.count(我))#获取元组中某个元素的出现次数
运行代码之后,显示的结果为:
最后,大家要注意,元组不可更改,只能查询。
但是,但是元组中可以包含可更改的元素,例如可以包含接下来我们要讲的第二种数据结构–列表。
本节知识点:
数据结构(元组)的相关操作。
本节英文单词与中文释义:
1、tuple:元组
2、max:最大
3、min:最小
4、iterable:可迭代
5、key:关键字
6、function:方法/函数
7、stop:停止
8、object: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