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定义了系统的边界与组件,它是一套体系化的逻辑,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转与迭代。而要构建一套完备的运营框架,需要聚焦哪几个点,一起从文中来看看,业务运营该如何系统的思考。
对于工作1年以上的运营同学,如果再周期性地执行具体事项(例:做常规报表、节日发券),往往容易遇到瓶颈。此时前辈常勉励我们:“放轻松同学,你应该站在业务视角,梳理“框架”和“数据”了。”
没错,听到“框架”二字,你是不是感觉只要学会了这个,到过不了多久就能成为diss一切生物的“运营架构师”?
架构师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抱着学习的心态,我尝试整理了所谓“框架“和”数据“的心得:
一、构建框架
框架定义了系统的边界与组件,它是一套体系化的逻辑,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转与迭代。框架通过约束边界,帮助我们收敛思维,聚焦责任与边界,把控好运营的方向;框架还通过标准化认知、行动,帮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成本资本家的最爱。
要构建一套完备的运营框架,需要聚焦三个要点:
二、具备理解业务的能力
作为业务的运营,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行业和业务,确保产品功能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并且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为业务的发展提供增长路径和价值决策。
所以,业务运营需要立足于行业,不断学习、思考,并最终能系统地回答一系列关键问题,以确保我们对业务的理解是在正确的方向上。
1.你的业务/产品值得投入吗?(明星/问号/瘦狗/现金牛)
既然资本是追逐利润的,那作为业务的运营方,我们必须对资(ba)本(ba)有同理心——“要看投入、更要看回报”。
为此,我们引入“波士顿矩阵(BCGbox)”来评估业务/产品是否值得投入。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市场份额与增长率。
通过以上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会出现四种不同性质的产品类型,形成不同的产品发展前景:
市场份额与增长率“双高”的产品(明星产品(star));市场份额与增长率“双低”的产品(瘦狗产品(dogs));市场份额低、增长率高的产品(问号产品(questionmark));市场份额高、增长率低的产品(现金牛产品(cashcow))。
然而,“明星”类产品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创业项目都处于“问号/瘦狗”的状态。
要想成为“明星”,不同类型的业务有不同的策略:
产品主导的业务:手机管家、扇贝单词、QQ浏览器。产品需要充分调研用户及竞品(竞品分析、用户调研),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交付用户价值。运营主导的业务:淘票票、马蜂窝、电商。运营需要制定增长策略(引入/培养KOL、补贴策略、差异化竞争(准时达/退货无忧)、UGC/PGC激励计划)。技术主导的业务:Face++、腾讯云。技术需要不断优化服务能力(图像识别的准确性、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综上,我们将分析两个核心指标的路径抽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