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问答 » 吴志强院士城市技术未来和新基建逻辑
TUhjnbcbe - 2021/1/18 3:00:00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34.html

年11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脉研究院承办的年度改革创新研讨盛会(第16年)——“智慧中国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十四五前瞻与智治社会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部委、省、市、区县电子*务、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领域的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流媒体等齐聚一堂。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先生于11月26日上午在主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

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今天在这里向国脉互联和中国社科院的同事们汇报一下我自己做的工作,可能对我们这个刚才说的话题是事物的具体的技术攻关,是一个大的基本的背景,是在高新民主任说的再往下一层,就是我们整个的技术平台、硬件平台、城市建设这一块,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这个内容做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我很有幸当时在德国待了10年,做城市规划的内容。、年时,邹德慈院士把我叫到北京,预测年整个城市规划。但是我们难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自己做城市规划的,根本就没有一个领域是属于我们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很清楚,要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间增列一个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为了增列,就在全球做了非常认真的搜索,搜索到后面想到了“动态监测”这4个字,我觉得要让做的项目能够同我们城市建设、城镇化结合,成为一个科技领域,联合很多做城市工作的人将软知识变成硬知识,变成可感知、可以非常精确测试整个城市变化,实现具体量化。所以当时第一块就写了城镇区域规划,也就是“动态监测”这个词,后来小组的同事们不断努力搜索到底未来是怎么样,最后落了五个关键词,一个是动态监测,一个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第三个是绿色建筑,第四个是城市生态,第五个是城市信息平台,这是、年预测的年情况。

特别高兴的是年科技部组织了一批专家评价我们当时预测的题目是否准确,专家给了非常高的评价。基本上我们现在做城市工作的人都是围绕这五项内容,尤其是我特别骄傲的是关于城市规划预测的城市信息平台。过去十七八年做的工作,今天论证了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前些年工作很认真,使得我们很受益,那天很多的院士坐在后面评审,我们当时还很年轻,40岁刚冒头,邹慈德院士去汇报,汇报完以后很紧张,因为别人都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要让大家接受一个软科学——城市学,下来后大家鼓掌通过的时候非常兴奋,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领域有了新的要求——要把我们的工作做成科学化。

现在又在预测未来的年,我自己把这几年工作想了想,到年,大概有六个背景特别重要。我想把我预测年的全面的思考、判断的背景,给同事们做一个汇报。

1

城市技术未来的六大背景

背景一: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划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城市太复杂,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最伟大的一个作品,在系统性上伟大,人类没有再复杂的了,这个城市里面有那么多人生活,也是极其伟大的一个人造物,这个人造物或许说不清,都是凭感觉说“应该”的多,具体是什么说的特别少。但是随着数字的大量涌现、感知的大量涌现,可以发现很多的数字可以描述未来这15年城市发展的规律,未来15年是人类历史对城市规律的把握涌现最集中的一个阶段。因为数字的涌现才有后面对城市规律的把握,我写的叫“以数明律”,用数字来说明它里面的规律。这块内容我刚才特别赞赏高主任的观点,不要把话说得太炫,有时候是商业的炫,“城市大脑”等名词的底部核心还是数字。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英国学者说数字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就像石油和引擎发动机之间的关系,假如引擎造得再好,没有石油,没有后面的燃料,这个引擎也是没有用的,有了数字没有引擎,就像有了很多石油、燃料,但是引擎比较差也是不行的,所以引擎和燃料相互之间是匹配的,不要只说人工智能,却没有下面的数字,也不要只有数字,没有人工智能搭配。所以第一个预测就是未来15年大量的定量化的数据就像经济规律一样,经济规律本身也是在一段时间从隐形科学大量出现、涌现以后变成了显性科学,未来15年就是城市城镇化大量的物力涌现的时期。

我们团队一直跟踪全球所有的城镇化,研究全球城镇化规律,从以下图看出德国、英国、美国是非常有规律的,只是我们过去是不确定的,主要凭感觉。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下面,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中国、印尼、印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他们是第一条线,一条底线就是从农民变成城市,全世界统计下来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人均产出发生三倍的提升。发达国家第二次城镇化在66—80%的时候,突然之间转型,不再往下走,而是提升劳动生产力。比如意大利,到66%时就转掉了,国家留了30%的人,66%的人是在城市的,然后生产提高到人均GDP为4万。英国、美国是80%,非常清楚。只有15年时间要转型,剩下的国家再往前走的,其实都是到村里面去了。看得非常清楚,这是我们统计的一条规律。

下面是体力城镇化冲突。农村的体力劳动到城市的体力劳动,中国每一个人都可以翻三倍,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发达国家并不是这样做的,城乡都发达了以后,它稳住了,过去中国非常清楚——每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从年到现在正好42年,中国的城镇化就是从18%提高到现在的60%,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一个点。假如这么看这些规律,就非常清楚中国城镇化马上达到80%,也就是未来这段时间是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府智能化、数字化、理性化的运行是极其关键的。所以基于这个大背景,如果我们没有理性操作、高效操作,就不可能完成这些转型的事情。

背景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背景3:人口结构变化(包括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越跨境跨文化同空间融合)带来的城市人需求变化

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老龄化这件事情,像上海的老龄化,实际上远远超过欧洲整体的老龄化。

背景4:人类对更长健康寿命的期望

人类的人均寿命会大幅度提升,以下是瑞典皇家工程院在庆祝年的时候做的一条线,这条线说明什么?人类这种动物一直是25岁的动物,一直到年到年现代化开始以后,人类才从25岁动物变成了45岁动物,又用年到年这么长的时间,人类才从45岁的动物变成了70多岁。瑞典皇家工程院百年大典上就说明人类现在用年提升到45岁,然后年提升到70多岁,现在再过年,人类活在什么点上?为什么过去提升那么多?这年正是因为我们人类发现了抗生素,因为抗生素的诞生,人类大规模提升它的作用,最后一个抗生素是年发现的,从年到年已经35年了,我们人类没有发现一个抗生素,就意味着人类对新型的病*、超级的细菌没有特别手段。假如一旦新的病*和细菌来的话,我们人类都会用老工具应对。这是非常厉害、准确的判断。

背景5: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

我一直叫“大智移云区链”5大技术,核心是数字,整体的建设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变化。

背景6:城市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革命,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模式所带来的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

能源会发生重大改革。国脉互联业务主要集中在*府运行方面,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对的。但是德国智慧城市项目基本上、全盘、大规模都压在能源上。能源是一场非常重大的革命。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到了年,人类后面的能源总体的使用量每一年2.5%往下再推进,到年的时候,整体上还要翻5倍到6倍能源的使用,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也就是清洁能源的操作变得非常重要。德国大规模的数字化都在研究怎么把能源数字化,非常精密地把能源做到最清洁、最干净,像整个园区里面用完的电,废下来的到了下一部分的能源使用,整个园区里面串联起来,包括自生产、清能全部铺在这个上面,我们中国这块还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对外宣布中国年前实现碳中和,挑战巨大的地方是越发达的地方要平衡就越困难。我认为国脉互联应该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志强院士城市技术未来和新基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