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分类 » 他的前半生
TUhjnbcbe - 2021/1/18 3:0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鸿庵杨氏,本名*,88年出生,江西上饶人。

80后,一个在网络上已经等同于大叔的群体,年龄最大者已入不惑之年,最小者也已奔三。据统计,中国的80后约有2亿多人,不过从年到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多万。也就是说,中国的80后中应该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读大学。这其中本科还要少,能读、等名校的人就更少,能够读研后找到一份教职从事科研工作,那已经可以算是稀有了。

也正因为极低的升学比例,我接触到的很多朋友,哪怕一个普通的本专科生,甚至一些连大学都没考上的朋友,可能也曾是一所乡村中小学里的学霸,是老师和家长们心中,几十年后的可造之材。不过以80后的成长条件,他们大部分人都来自于农村和中小城市,在上大学前,很难搞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只能整日忙碌于学业,最后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影响下被动的选择专业。而且就算是能有幸进入高校工作,也很难自由选择喜爱的研究方向。

如果有一天,一个家境普通,学历不高,从事社会底层工作的人,却要自学研究一个冷门的学问,那么他的命运该当如何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颇有争议,却不缺乏故事的人。

从年至今,十年来他逐渐热爱上了历史地理学,自学研究东汉*区沿革相关的问题,并最终在李晓杰教授《东汉*区地理》一书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套高达上千页、80万字的《东汉州郡沿革表》。

《东汉州郡沿革表》目录

小学时候的*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班主任重点培养的班长。那个时候,他的内心肯定和许多孩子一样,曾有一颗长大后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不过年进入上饶二中这所江西省重点中学读初中后,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里,他开始变得普通起来,从一个领跑者,变成了一个追赶者。加上出现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偏科以及本身内向的性格,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不过总算还能维持在班级第一梯队。

和许多人一样,*在初中开始接触到古文和历史,并由此对史籍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在不断的央求下,父亲才终于为他买回了期待已久的《史记》,开始吃力的阅读。那个时候的他就想过,要是能有个地图找到书里的地名该多好。当时*的父亲已经从国营企业下岗,只能靠跑摩的为生,不过即便经济拮据,父母看到孩子喜爱读书想必也是高兴的,所以后来他又陆续得到了《汉书》和《三国志》。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些书在当时其实远没有看完,也没有读懂,但却逐渐培养出了他对史籍真正的兴趣。

初中毕业后的*依然进入了本校高中重点班,理科成绩一直很差的他,自然选择了读文科。不过高中阶段性格内向又喜爱看书的他,显然患上了一些这个年纪特有的中二病,变得越来越孤独叛逆。面对一切为了高考,把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机械,整日埋没在书山题海的高中生活,他的世界观变得混乱起来,不明白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重压之下,他的成绩开始极速滑落,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整日里在老师眼皮底下看《楚辞》、《论语》、《西厢记》、《孙子兵法》、《战国策》等书,沉迷于报刊、小说、典籍的坏孩子,彻底沦为重点班里的最末者。

老师的劝导反而让他更加厌学,坚信应该自主学习真正喜欢的知识。然而这对于一位高中生而言,却是毁掉无数人前程的猛药。而上一代的父辈对孩子的关心通常都是吃穿这样的生理需求,很少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里人只以为他身体上出了问题,开始为他进补,可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孩子的这种“由好变坏”的转变。

他想弃学,却恐惧直面社会;想弃考,可不知如何面对父母;想交白卷,又害怕成为反面典型。高三荒废一年的他在高考中一败涂地,成了班里唯一没考上本科的人。他自认为成了班级之耻,成了大家眼里的坏孩子,从此主动和高中同学隔绝,再无联系。

年高考结束后,他把命运完全交给了父母,由母亲代替填报志愿。讽刺的是,从小数学差读文科的他,却去了南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也是他第一次去大城市生活。在这里,他和许多大专同学一样,混张毕业证两年后找工作似乎成了在学校里的唯一目的。

在其它舍友眼中,杨应该是个极不合群之人。他很少和舍友交流,而是在拥有高中时期难以想象的大把时间后,开始肆意看各种闲书。这种不用上课还能拿毕业证的大学时光,实在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除了看书外,他的另一爱好就是一个人独自在南昌城里暴走。

在年,他在网吧接触到了后来影响他十多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东汉*区地理》这两本书。谭图的详细让他惊叹,东*的考证让他敬佩,一解他当年初读史书之惑,从此对两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东汉*区地理》封面

大二结束,*和许多同学一样离校实习。自认没上过课的他,没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是去了离上饶不远,父母一直在那打工的衢州,在父亲的安排下,他成了一位保险业务员。可他的性格,显然不适合这份工作,一年多后草草离职。专科学历在找好工作时用处有限,工作前几年最宝贵的时光,从小对机械没兴趣学文科的他,也没有学习一门实用职业技能,此后十多年他开始不断变换工作。

其实很多人正是在毕业两三年做了许多不喜欢的工作后,才逐渐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在年初,他逐渐开始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开始系统的学习两年前接触到的《东汉*区地理》,往往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一间放有电脑的杂物间里。最开始,他只是希望能够仔细读完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怎么直观展现书中的沿革内容;是否可以一定程度添加县级*区的沿革情况;甚至大胆怀疑和否定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与结论。

想法越杂,疑惑也就愈多,于是将书中每一个郡国制作一份沿革表,并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倾注到表中的想法也就萌生出来。在此后十年中,他的心思不是放在社会上的本职工作中,而是希望去实现自我价值。当他在这条理想之路上越陷越深,就会和现实矛盾越大。

一方面,虽然他也认真工作,但他几乎没有心思去提高职业技能,始终只能在网吧管理员、搬运工、送货司机、共享单车维护员、外卖骑手、广告公司学徒、资料录入文员、汽车公司洗车等工作中不断变换,前后换了二十多份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工作时间长,消耗大,少有休假,还极不稳定,让他很难有空闲进行系统的研究。

另一方面,一家人在外打工,常年住在狭小的廉租房中,稳定的收入自然是家庭里最重要的事。可他对升职加薪兴趣不大,只希望尽量保证休息时间,然后把自己关进小屋子里。这让身边的每一个都无法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

他也尝试过把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告诉家人朋友,可只能换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于是干脆放弃交流。直到现在,家人也没搞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比如他的母亲以为他在写一本小说,而父亲则以为他在研究考古。因此,亲人们开始极力反对,勒令他放弃这些无用功,早日回到正道上来。

这些来自精神上的痛苦,又比工作中的劳累更让他疲惫不堪,有时双方矛盾激化,难免就要发生激烈争执。

即便如此,*却始终没有放弃。虽然自小喜爱阅读史籍,但毕竟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因此他的基础并不好。如果要深入研究,势必需要学习专业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普通人难以得到的原始史料。于是他就尝试和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学生和学者交往。历史地理学享有盛誉的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就成了他心中的圣地,复旦史地所主办的禹贡论坛就成了他结交师友的地方,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

当时还是复旦史地所在读硕士生的*学超同学,就不厌其烦的为他解答了许多初学者涉及到的基础问题,而*学超当时的导师正是《东汉*区地理》的作者李晓杰教授。*学超的一位同门师兄弟赵海龙同学,则向*赠送了一批东汉金石碑刻资料,这让他如获至宝。

年,他得到消息,复旦史地所会举办为期一周的暑期培训班,主题是“历史*区地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在其它史地所同学的鼓励下,他给老板请了事假,决定去蹭课。这次从衢州到上海,也是他第一次到这座国际大都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到摩天楼群,第一次看到满大街的外国人,这让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小城市的他,颇感震撼。

在复旦光华楼,第一堂课就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教授主讲“历史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从这堂课中受益良多,当周老在堂上问学生们“为何而做学术”,并给出“为了兴趣、为了好奇、为了求索而做学术”这一回答后,*想到自己这几年的经历,不免心有戚戚,感伤涕泪。

复旦光华楼

此后周老又讲到“任何历史*区地理的研究成果都需要三种方式来表达,分别是:文字、表格、地图。”这让他更加坚定自己做东汉州郡沿革表和后续配图的信念。课堂最后,周老强调“历史*区地理”必须往“历史*治地理”的方向转化,而他直到今日却依然局限在“历史*区地理”中,不免遗憾。

在*学超同学的反复鼓励和引荐下,他也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晓杰教授,不过却因为紧张不知说什么好。年和年,他又先后两次到复旦求访师友,参观心中圣地。

不过身在衢州工作的他,难得有去上海的机会。相对而言,在网络上和同好交流则更加便捷。他加入了一个有许多在读研究生组建的QQ群,后来又从群里拉了几个人自建了一个群,并在群友的推荐下,很快有了数百人的规模,其中包括几位知名学者。年,群友们还在群内直播了陝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经过数年编纂,《东汉州郡沿革表》终于在年初步完成。也正是在这之后,我才认识了*。当时他加入了发现中国用户QQ群,并在网站讨论区发帖,希望寻找一位合作者,为沿革表绘制配套地图。据说在这之前,他本来是和网络上另一位知名民间历史地图绘图者苍天熊猫合作,不过后来却未能继续。通过讨论组,他找到了发现中国用户广文,后者依据表中的沿革数据,结合《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地理信息,内有70多幅分图。

图集中的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并州图

相对于冗长枯燥,满是表格的沿革表,直观的地图发布后,他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被更多爱好者所知。他也组织了一个沿革表同名群分享这些资料,许多网络爱好者和一些历史地理研究生慕名加入,一些网络自媒体和历史地图爱好者也开始利用这套地图集和沿革表数据制图。

也正是在QQ群内,我逐渐认识到他,一个充满矛盾的*。

在群内,*对自己的过往和近况直言不讳,偶尔也会说他找工作换工作的事情,比如刚去送了餐,比如最近失业又在找新的工作等等,也承认他自己不善言辞,不喜交际,不懂人情等问题,也不会说自己的成果有多重要,自己有什么样的水平。他是一个低调的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太在意自己的过往。

另一方面,大家也见识到了他那莫名的固执和困惑。

比如群友多次表示愿意为他的研究提供赞助,一人出个几十百来元,虽然不多,也是一份心意,却被多次直接拒绝。大家对沿革表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好些他也直接回绝。大家建议他往通俗方向,比如换成简体,比如故事或者自媒体方向发展,向更有人气的西汉或者三国方向发展,积累更多普通粉丝,他在略微尝试自媒体写作后,就以自己不会写那类文章,不能接受用简体写作等原因,拒绝再做任何自媒体方面的尝试。后来只要谈到赚钱,他似乎就很不乐意。

其实以中国的人口之多,历史之长,史籍之丰富,民间历史研究者还是不少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社会知名度的也不少。不过他们一般具有相对安稳的生活条件,研究领域受众更广,形式更通俗。

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就是一位工作稳定的公务员,《窃明》的作者灰熊猫是一位具有专业技能的IT工程师,许多年前我正是读这两位的作品,了解了不少明史知识。而且他们无一例外是通过网络社区,以讲故事的方式走历史通俗小说路线。历史故事的受众本来就多,他们选择的具体领域,也是宋元明清这类受众广泛不缺话题的朝代。

《明朝那些事儿》曾在网络上掀起一波明史热潮

历史地理学这一跨学科研究虽然冷门,不过通过地图这种直观的形式,在自媒体等流行渠道向大众传递知识也能获取相当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