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问答 » 数据结构堆和堆排序
TUhjnbcbe - 2021/8/3 15:58:00

相信很多读者在学习排序算法的时候,理解并背下了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的代码。而对于堆排序可能了解不多,对堆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大顶堆堆顶元素最大,小顶堆堆顶元素最小。但其实,堆排序才是个人认为的原理最简单、代码最简洁的一种优秀排序算法。

0.完全二叉堆

在深入了解堆之前,可以先想这么一个问题,堆长什么样?有的读者会觉得,(大顶)堆堆顶元素最大,然后它的左右孩子比它小,所以应该是树怎么存,它就怎么存吧。用一个个的节点存值,然后节点的左右孩子指针指向它的左右孩子。这确实没错,但要注意到完全二叉堆在逻辑结构上等同于一棵完全二叉树,跟线性的数组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数组来存储这个完全二叉堆,这么做的优势也很明显,各节点在物理上连续排列,还可以轻松的按照索引来访问节点。

1.完全二叉堆的表示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来看一个堆的实例,理解完全二叉堆的表示和存储。

如图,右边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小顶堆的样子,左上角的完全二叉树是这个小顶堆对应的二叉树表示,左下角连续排列的元素是该完全二叉树按层次遍历得到的结果,元素的不同层级代表了元素在完全二叉树中所处的不同深度。这一实现方式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各节点在物理上连续排列,故总共仅需

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各节点在数组中的索引,也可便捷地判别父子关系。比如,节点2在数组中的索引是2,而它的左右孩子5和6的索引分别是5和6,恰好满足

。更一般的,对于索引为

的节点,它的左右孩子和父节点的索引必然满足:

左孩子索引

右孩子索引

父节点索引

2.完全二叉堆的操作

当在完全二叉堆中插入或者删除元素后,完全二叉堆的“堆序性”可能不在满足,所谓的“堆序性”是指堆顶以外的每个节点都不小(大)于其父节点。而为了让完全二叉堆重新满足“堆序性”,需要对其进行上滤和下滤操作。

2.1上滤

上滤发生在向堆中插入新元素的时候,首先要把待插入元素置于数组末尾,然后不断调整其和父节点的偏序关系,这一过程体现在树中就仿佛叶子节点在不断向上浮,因此叫上滤。

在如图(a)所示由5个元素组成的初始堆中,现拟插入值为5的新元素。为此:

首先如图(b)所示,将该元素置于数组的末尾;新元素5与其父节点0逆序,故如图(c)所示,经一次交换之后,新元素5上升一层;新元素5与其新的父节点4依然逆序,故如图(d)所示,经一次交换后再上升一层;此时因5已抵达堆顶,插入操作完毕,故算法终止。2.2下滤

下滤发生在从堆中删除最值元素的时候,首先从数组头部将最值元素摘除,接着为调整偏序关系,需要把数组末尾元素交换到头部,然后不断调整头部元素和其孩子节点的偏序关系,这一过程体现在树中就仿佛根节点在不断向下沉,因此叫下滤。

从如图(a)所示由6个元素组成的完全堆中,现拟删除堆顶元素5。为此:

首先如图(b)所示将该元素摘除,并将向量的末元素1转入首单元,当作堆顶;1与其孩子节点均逆序。故如图(c)所示,在与其孩子中的大者4交换之后,1下降一层;1与其新的孩子2依然逆序,故如图(d)所示经又一次交换后再下降一层;此时因1已抵达底层,删除操作完毕,算法成功终止。2.3建堆

建堆的方式有好多种,我们只讲复杂度最低的一种:Floyd建堆。

首先如图(a)所示,将9个元素组织为一棵完全二叉树。要注意到,在多数情况下,输入数据都是以数组形式给出,故除了明确各元素间的父子关系外,并不需要做任何实质的操作。此时,所有叶节点各自即是一个规模为1的堆。之后,自底而上地逐层合并:首先如图(b)所示,在对3实施下滤调整之后,{8}和{5}合并为{8,3,5};接下来如图(c)所示,在对1实施下滤调整之后,{8,3,5}与{9}合并为{9,8,1,3,5};对6实施下滤调整之后,{7}与{4}合并为{7,6,4};最后如图(d)所示,在对2实施下滤调整之后,{9,8,1,3,5}与{7,6,4}合并为{9,8,7,5,1,6,4,3,2},建堆完毕。2.4操作复杂度

上滤和下滤:最多进行树高次,而每次调整的仅涉及两个元素的交换,时间复杂度为

,因此,上滤和下滤的时间复杂度为

Floyd建堆:时间复杂为

,建堆算法需做n步迭代,以对所有节点各做一次下滤。这里,每个节点的下滤所需的时间线性正比于其高度,故总体运行时间取决于各节点的高度总和。

3.堆排序

有了上滤、下滤、建堆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堆排序了,这里介绍原地堆排序算法。

图中Heap为大顶堆部分,Sorted为有序区部分。Heap和Sorted都在一个数组中存储,只是通过不同的索引来控制两部分的范围。最开始Heap占据整个数组,Sorted为空,随着我们不断将Heap中堆顶的最大元素交换到Sorted部分,Heap规模逐渐减小,Sorted规模逐渐扩大,又因为每次从Heap交换到Sorted中的最大值都在上一个最大值的左边,所以Sorted保持升序。

更具体的,首先如图(a),取出首元素M,将其与末元素X交换,如此交换之后M必处于正确的排序位置。故如图(b),此时可等效地认为Sorted向前扩大了一个单元,Heap相应地缩小了一个单元。但存在的问题是,元素X在Heap中的位置不一定准确,但只需对X实施一次下滤调整,即可使Heap整体的堆序性重新恢复,结果如图(c)所示。重复上述操作,当Sorted规模扩大到整个数组,即完成了原地堆排序。

4.堆、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堆、优先级队列的关系

在练习算法题时用过堆排序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在C++和Java语言中,“堆”是用优先级队列实现的。那堆、完全二叉堆、完全二叉树和优先级队列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堆(Heap)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特别的完全二叉树。若是满足以下特性,即可称为堆:“给定堆中任意节点P和C,若P是C的母节点,那么P的值会小于等于(或大于等于)C的值”。

堆的实现通常是通过构造完全二叉堆(CompleteBinaryHeap),因为完全二叉堆应用很普遍,当不加限定时,堆通常指的就是完全二叉堆。

简单来说,堆其实就是指完全二叉堆。因为他们的堆序性和完全二叉性一样。

但其实,当我们提到堆时,往往关心的不是堆这种数据结构,而是它里面的偏序思想,也就是只从中获取最大值(最小值)、高优先级(低优先级)元素,并不关心其他元素。事实上,在C++的STL里,堆并不是一种容器,而是一种算法,只提供了关于堆调整的算法。

刚说了,能从堆里获取优先级最高(最低)的元素,所以把这种算法加上能够提供随机访问迭代器的容器(如:Vector),就得到了优先级队列。

所以,我们才能在代码中使用优先级队列来模拟“堆”。

5.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堆和堆排序的讲解,更具体的算法实现代码在后续文章中分享。文中所有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清华大学出版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教材链接在文章最后。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据结构堆和堆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