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分类 » 从芯片的角度看中美贸易上问题
TUhjnbcbe - 2023/8/9 21:01:00

#制造业#彭博研究认为,尽管让中美两国所有供应链脱钩困难重重,但也绝非完全不可能。只要经过努力,到年,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可以降低到40%以下。显然,美国应该是意识到了简单的贸易战和管制清单肯定无法让中国几十年来建立的供应链地位立刻坍塌。但只要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却可以将中国的供应链优势逐步消耗殆尽。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等国家持续十年左右的投资之后,就可能与中国的供应链显著脱钩,无论是从半导体到硬件,还是制造到组装。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其实在中国的一些优势领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迹象了。就比如服务器的制造,在近2年动荡局势的叠加之下,中国内地的服务器制造在全球的占比已经从年的90%降低到年的不到60%。这个下降趋势可以说十分的惊人。

为什么服务器制造可以率先逃离中国大陆?这可能跟他对产能的要求不高有关。年全球服务器产量预计能达到万台,而与之对比,联想笔记本的主力工厂年产量就达到近万台。可想而知,服务器对生产效率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服务器的生产都已经是高度自动化的了。唯一一点就是投资比较大,但只要钱和自动化能解决的事情,那都不算事。显然,这些因素让服务器产业链的转移,比较容易脱离中国的基地。过去3年,全球服务器设计代工厂家已经完成了将生产基地转移的布局,导致中国内地的服务器制造份额开始显著下降。另一个可能会明显恶化的当属于芯片制造,例如,英特尔在美国和以色列的投资似乎预示着他可能正在加速逃离。

到了年,英特尔对于中国的依赖将从严重依赖变成轻度依赖芯片制造,会同时带动封装和测试,而这又是中国的一大蛋糕。目前,中国拥有全球38%的封装测试ATP,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但整个东南亚。这个份额是81%,也就是说,其他东南亚国家拥有着无法忽视的承接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多亿美元的芯片法案里只播出了20亿美元,也就是不到5%的费用用于ATP的扩张,这点钱甚至不够一个先进的独立封装工厂。很明显,美国在这方面做了精准的算计。在ATP上面,他就根本没打算花钱,因为东南亚其他势力很容易就能扶持起来。对此,中国显然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很多时候,一谈到所谓的供应链脱钩,很多人会拿出中国的外商投资数据。以此证明脱钩的子虚乌有。因为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年1至8月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而且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居然没有下降,反而还在上升。同时,如果从全球来看,年一季度全球外资最大流入国也是中国达到了亿美元,第二是美国亿美元,第三是澳大利亚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单看这一数据,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那么外资似乎并没有脱钩的迹象。然而,如果从另一个数据观察,情况就明显不同了。

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的数据来看,外商工业企业数目从年的5.8万家下降至年7月的4.3万家减少了26%,但同期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却从34.4万家增加至44.6万家,增长了30%。也就是说,虽然最近几年中国整体工业还在不断增长,但外商企业却在减少,而且是大幅减少。为什么这2个数据会出现这么明显的背离?这就涉及到了外商投资的来源的。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外商投资来源地中,香港的地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早期来源于香港地区的投资占外商投资比重曾高达2/3左右。最早进入内地的投资者主要就是港商。改革开放之后,来源于欧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迅速上升,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国际资本直接投资中国的趋势迅猛。但近十年来,香港对内地的投资扩张并非早期的简单重复。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其资本来源是全球性的。

细分来看,如今的真实的来源可分为3部分,一是国际资本,二是内地资本,三是本地港资。而这一轮香港对内地投资的增长,一个合理的判断是,不少内地企业从香港融资之后再返回内地,变成了资金的出口转内销。而随着香港制造业的衰落,香港本地资金进入内地的已经很少,这一轮的港商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在是国际资本,因为它的构成复杂,不好判定。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外商投资数据减去来源于香港的那部分。而如果剔除香港影响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占比和增速其实是明显下降的。在世我们还可以通过外商投资的数据结构来观察。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外商的制造业投资占比明显下降,服务业投资占比却大幅上升。年服务业投资占比66%,相较年上升19个百分点,但是制造业投资占比为21%,相较年已经下降了18个百分点。所以某种程度的脱钩似乎已初现端倪。至少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就是如此。

我们知道,制造业一向是决定大国力量的根本,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制造业打遍天下的国家,同时,金融商业都与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之后。德国美国日本无不遵从了这样的规律。与此相对应的是在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浪潮中,离岸制造开始成为跨国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武器。但在最近十年的反思中,美国认为离岸制造让制造基地远离源头,从而大大损伤了美国自己的制造。活力,同时又极大影响了供应链的安全,于是开始急剧抬头。然而,回岸制造并不容易,任何一个工厂都不能孤立地建立起来。投资再多,如果没有如毛细血管般存在的供应链制造就不会有竞争力。所以,在川普政府发起的。针对中国贸易的打击过程中,美国制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回岸制造的目标。于是,如今的美国政府早已改变了简单的关税打压的极限思维,也意识到回岸制造的孤立性,于是开始采用瓦解供应链的策略,打起了供应链的持久战。

这里面涉及到3个策略,第一策略是继续推动本土制造基地通过砸下重金的政策法案来刺激回岸制造的落地,第二个策略是推动近岸制造,大力鼓励墨西哥等国生产基地的发展。而第三策略则是最近2年开始冒头,而且越来越明显的。友岸制造,也就是依照价值观来选择供应链的队伍。由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所组成的芯片四方联盟。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产业外交成为经济和外交之间的连接点,也成了备受瞩目的新话题。从安全性的角度而言。回岸制造无疑是最安全的,但却因为最不经济性而进展缓慢。近岸制造由于较好的经济性受到广泛的青睐。除了墨西哥之外,东欧也正在成为近岸制造的热土,但有按制造是否成功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无论怎么说。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行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多管并进各自寻求突破。看上去,美国政府认为,只要通过多方位的投资和培育,原有供应链体系的溶解过程就会发生。

其实,日本早在年就提出了中国+1的概念。当时就是要摆脱中国制造的约束。它的含义主要就是保持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但在其他地方实现产能多元化。例如日本空调霸主大金工业已经把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从年的35%降到了年的20%左右。降低15个百分点只用了一年时间。而大金工业最新的目标是在用一年时间打造一个备战极限时刻的名中国供应链。他要求所有在中国基地生产的零部件,都必须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基地,在备份出一套产能。当然,大金也乐于继续使用。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只不过一旦不想用或是不能用了,他就能随时切换出去。而美国则是通过日以继夜的持续投资以及重构的圆制造,用隔空打出的化骨绵掌来瓦解中国供应链的根基,试图让中国繁盛的供应链生态逐渐解体。而面对美国越来越熟练的招式和动作,中国万不可再掉以轻心,固步自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芯片的角度看中美贸易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