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论坛

首页 » 分类 » 定义 » 国难思基建,这只股票独孤求败
TUhjnbcbe - 2024/6/19 20:13:00
白癜风治愈花多少钱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522/6273005.html

后疫情时代,敲黑板划重点:不遗余力地恢复经济!

一季度GDP负增长大概率使今年经济承压,逆周期调节已成大势所趋。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稳增长主基调愈发浓厚。

细数历来国家受灾而经济难熬之际,消费和出口虽也跃跃欲试,但实难立竿见影,颇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建老大哥自然而然会被拉出来撑场面,为兄弟们解围。

1

后疫情时代:国难思基建,新老轮流干

国难思基建,这句话通常屡试不爽。历史常常相似,但又不会简单重复。放到现在时点,这种操作的内涵又扩展了不少。

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到“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将从释放消费、促进有效投资等方面入手,新老基建齐头并进的态势已然十分之明朗。

因此,我们目前正处在新老基建的叠加态之中。

说到新基建,央视官宣过其涉及的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至于老基建,自然就是钢筋水泥相关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房地产等传统建筑行业。

新基建和老基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孰优孰劣。

新基建偏向长期,实施在于一个“稳”字,初期占用的投资额不大,对经济增量的贡献有限。

而老基建在于一个“量”字,实则偏向短期,仍然是当前时间窗口内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一般而言,初级工业化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以量取胜;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则源于生产率的提高,靠质得益。

虽说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向后一阶段转换动能,新基建亦能促使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但在这灾后的阵痛期,老基建这副速效救心丸又是不可或缺的疗伤特效药。

因此,老基建是目前的基石,新基建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处在新老重叠窗口期。

即使是老基建涉及的传统建筑行业,也不仅仅是铁公基和钢筋水泥,它也有逼格较高的信息化、还有时髦的“云”平台,某种程度上这属于新老基建的邂逅,也算是传统建筑行业皇冠上的明珠。

既然目前我们所处的时点,老基建仍宝刀未老尚能饭也,新基建又呼之欲出跃跃欲试。那在这个新老交替的重叠时空里,自然而然地,建筑信息化这个领域则值得好好聊一聊。

2

建筑信息化:新老基建重合地带

说起老基建中传统的建筑行业,从体量上讲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带头大哥。

两年前它的总产值已高达23.5万亿元,从业者超过万人,无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刺激上下游产业,实乃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若你稍微翻一下行业盈利数据,便会让大哥略显尴尬。

国内建筑业利润率在所有行业中基本是垫底的,产值利润率长期在3.5%左右徘徊,远低于农业的6.8%、化工业的6.5%以及机械行业的5.9%,近两年利润率更是负增长。

老大哥囊中何以如此羞涩呢?那得从它的行业成本构成说起。

在建筑业的成本结构里,人工和材料费用能占到项目成本的75%。与钢筋水泥打交道,材料成本自然是大头,占比过半不足为奇。

建筑业毕竟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人工成本占到四分之一也说得过去。当然,这还只是在我国农民工劳动力成本相对廉价的基础上来讨论。

物价上涨,原材料会跟着上涨,这自不必多说,而人工成本也会有同样的运动趋势,且同样具有不可逆的刚性。

要知道,折合人民币,美国建筑工人日薪平均元,英国建筑工日薪也有元,平均年薪怎么也得有二三十万元,它们也还在不断提升。

而我国建筑行业人均年薪大体在6万元左右的水平,在增速还不及全国平均工资增速的情况下,自然有迅猛攀升的空间。

且目前的五千多万一线建筑工人中,60%以上都是40-60岁的准大爷,再干几年就可以回家专职抱孙子了。

而90后00后的小鲜肉们,对工地生活似乎并无多大兴趣,劳动力供需缺口势必逐渐增大,“招工难”问题只会更难。

在此背景下,建筑业人工成本将长期攀升而不可逆。届时这将会是建筑企业一笔庞大开支,从而会进一步降低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而且毫无办法。

既然成本的源头难以把控,那建筑行业要想提升利润率,就得曲线救国。转而从过程管理中的损耗入手,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这更为靠谱。

目前,建筑行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是粗放式、缺少信息化的管理导致的。

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损耗浪费,以及项目难以精确预估时间和成本,导致了费用的无奈走高。

一方面,项目难以精准预估时间、难以精确控制施工进度,从而难以控制成本。项目费用平均超标80%,建设时间平均超时20个月的例子司空见惯。大型建筑项目即使在建设前期进行过精密的测算和评估,也通常会出现项目建设超时、建设费用超标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材料管理流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且材料又根据施工情况分批次进场,对所有的建筑材料进行彻底检查和控制变得相当困难。纰漏导致的人为损耗,就像挠不到的痒痒肉,让人无可奈何。

因此,虽然产值高,但运营效率低导致的盈利能力低,一直是建筑行业的普遍问题。

在人力密集的建筑行业,信息化手段自然而然的成了降费增效的救命稻草。

英国经验表明,通过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可使英国建筑业在5年内节省30%的建设项目成本。

美国招标建设网也指出,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在未来十年内,建筑信息化将每年节省建造施工阶段0.7-1.2万亿美元的成本。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颇显骨感。

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总体的建筑业信息化水平是很低的存在。不仅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对标中,建筑业都是信息化程度巨低的奇葩。

全球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占营收比不到1%,反观汽车行业为3.5%、航空航天行业为4.5%。

在全球机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中,建筑业在资产数字化、业务流程及应用数字化、组织及劳动力数字化方面,常年倒数第二(仅高于农业)。

中国的情况,更是不遑多让。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0.08%,不仅大幅低于0.3%的国际平均水平,也常年排在国内所有行业里的倒数第一(还不如农业),足以看出目前中国建筑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低到了何种程度。

老师鼓励学渣时,总会说落后代表有潜力,其实老师的这类话也还算公允。

与此对应的就是,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存在着不小的成长潜力。毕竟建筑业整体体量巨大,在大家都是学渣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信息化“补课市场”有极大空间可挖。

面对国内竞争愈加激烈的建筑市场,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被倒逼着提升信息化水平,这是一个确定性很强的驱动因素。

在起初,建筑设计、图纸制作、施工用料的预算都得依靠设计人员手工计算,整个过程十分繁琐,且效率极低,还易出错。

随着年AutoCAD的诞生,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也跟着进入了计算机辅助计算、绘图、管理的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建筑设计图制作效率的大幅提升,对于高层建筑、复杂结构建筑的设计和工程算量也逐渐得以实现。

当然,建筑行业涉及的面非常之广,基础设施、房地产、道路桥梁、地铁港口、水利设施等都在其列。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基建,所涉及到的流程无非是四个:设计、招采、施工、运维。

在建筑信息化领域,各个环节市场空间的容量大小则依次为:造价<设计<运维<施工。

简单来讲,设计阶段最细会细到每间房子的门窗。但到了施工阶段,你需要详细知道每个模块需要多少钢筋水泥,需要知道这些材料的基础价格和施工价格。

另外,在施工之前的可研、招投标材料,因为限额设计或成本控制等因素,也需要提前有量和价的概算。但这里的量和价会因为不同的施工方法、不同的区域标准而存在差异。显然,施工和设计环节,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传输真空地带。

在目前的建筑工业流程中,造价信息化则很好的解决了大模块到细颗粒之间的信息裂层,它是设计院、建设方、施工方的刚需。因此,造价信息化在我国也是较早切入解决的痛点。

事实上,我国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主要以造价和管理类软件为主,在施工和运维阶段信息化渗透率仍较低。

而中长期看,建筑信息化市场在施工和运维阶段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单就施工阶段进行估算,中国每年施工项目约为90万个(参考年为89万个),新开工项目数约为60万个,假设每个新开工项目信息化投入20万元,则我国仅施工信息化市场每年就有亿元的预估空间。

因此,建筑信息化这个赛道倒也还不错,天花板着实不低。

3

建筑信息化领域的四把剑

对于建筑信息化,广联达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它做建筑信息化已22年,是建筑信息化领域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建筑信息化科技公司。

尤其在工程造价领域,广联达显然已是行业标准了。

就像之前人们喜欢把床垫叫席梦思、金融数据信息言必称Wind、治疗ED药物脱口而出伟哥,那对于建筑造价人来讲,造价就等于广联达。

许多大学里的工程造价专业,已把广联达作为了一门课程。

目前广联达的主营是数字造价和数字施工,而在造价领域,广联达整体市占率超过了70%,众竞争对手还不到其零头,可谓是独孤求败式的存在。且它已在围绕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吃,有成为数字建筑平台综合服务商的鸿鹄之志。

说到独孤求败,曾经杨过在神雕的指引下,到过独孤老前辈的剑冢。

于剑冢前,杨过偶遇了四把剑:凌厉刚猛的青光利剑,可弯可直的紫薇软剑,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不滞于物的草木之剑。参悟了这四把剑的真谛,便能练就独步于天下的绝世武功。

事实上,金庸将哲学融入到了这四把剑的设定中。看似是在说独孤求败的剑道修为,实则代表着四重境界的普适成长逻辑:刚猛迅捷→灵活适应→稳妥厚重→不滞于物。

君临对成长股总是有着深深的情愫,遇到有望从宋兵甲、宋兵乙逆袭为独孤求败、扫地僧式的苗子,总是忍不住会多看两眼。

打开choice机构调研数据,你会发现广联达近期的机构调研频次近次,按频次排序赫然排在前三甲。

能被各大机构加入自选股进行跟踪研究(其中不乏以成长股投资见长的知名机构),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借助金庸老爷子的描摹,探讨下建筑信息化行业的四把剑。回望不同时期的广联达,看看现今它的武功已到何种剑境,也看看它未来能走到哪一步。

青光利剑:“迅”字诀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英雄的成长,往往也有草莽阶段。独孤求败年轻时使用的这柄青光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年少时的刚勇迅捷与意气风发显露无疑。

君临从中得到的启发,乃是一个“迅”字。

这么引用来形容广联达,似乎也不那么恰当,因为广联达年少之时逼格并不高。

你若把广联达这类企业归为软件公司,也没有任何毛病。就像用友软件,就像石基信息、就像卫宁健康,不论怀揣何种“XX综合服务提供商”之志,本质上还是以软件起家。

软件的历史和计算机的历史一样长,计算机已经有70多年历史,但纯软件公司的历史也就40来年。

40多年前,整个计算机工业的模式都是制造硬件、搭配软件和服务,无论是当时的行业老大IBM,还是GE、惠普、DEC等小弟皆如此。

在当时,很难想象一个计算机公司不生产硬件,而只开发软件,然后靠软件的使用费过活。

树立起这个商业模式的是两个公司,在PC领域是微软(年),在企业级市场则是甲骨文(年)。

不少“巴菲特的信徒”们会存在偏见,会较少触碰软件这种技术性产业企业,但这并不妨碍许多软件企业成为巨无霸式的存在。

实际上,麦肯锡曾对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做过长期统计。在几十年的跨度中,除了医药和刚需消费品保持着优异的回报率之外,软件行业也赫然躺在长期高收益名单之列。

对一个初创的软件公司而言,青光利剑用起来会很趁手,它讲究一个“迅”字,迅在销售。

在这个时候,销售比研发更重要。

不少软件从业者的偏见就是唯技术论,比较崇拜研发而看不起销售。实际上,在中国的应用软件里,技术层面上的差异往往小于商业模式、战略选择和销售能力的差别。

当然,并不是说研发对软件企业不重要,相反它极其重要,但研发体现重要性的前提,是这个软件能在早期存活下来。

了解微软和甲骨文发家史的人会知道,起初这俩厮也并无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微软从后门偷苹果的,苹果也是破窗而入偷的施乐,而甲骨文那风骚的埃里森则是钻了IBM松绑后关系型数据库商业模式上的大空子。

在麦肯锡《软件成功的奥秘》中曾感叹:“是营销之神创造了最好的软件”。君不见,在QQ刚从ICQ山寨出来时,小马哥也扮演过网络女神拉人陪聊嘛。

一个软件的诞生可能往往只是偶然,当时或许只有一两个简单的功能,但恰好击中了用户的某个痛点,当他被快速地大范围销售后,大众就被培养起了使用习惯。

一个软件公司在诞生之初的成功,绝大多数也并非因为产品好到爆,而往往是因为创始人的速度足够快、销售足够猛,从而占有了市场,让用户产生了习惯粘性。

广联达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形。

广联达起家于年,那也是国家受灾的一年。百年一遇的洪水肆虐了半个中国,君临犹记得学校的老师们都被派去抗洪前线,君临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放羊式学期。

像今年的新冠疫情一样,当年的湖北也是受灾的焦点。

正是那一年的8月,本在国企研究所做企业信息化的刁志中,扔掉了当时让人艳羡的国企铁饭碗,在北京方庄的一个地下室,几个人合伙组建了广联达,取意于“广联天下英才,共达鸿鹄之志”。

在发展之初,广联达跟众同行并无本质区别。在充斥着同质化产品的市场中,通过很Low的近乎地推似的销售存活下来,后来才慢慢杀出重围。

要说它早年凌厉刚猛,那不得不说它那看似很Low但很管用的销售够“迅”。

类似于健身房门口的发传单小弟“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广联达早年的销售也体面不到哪去。常年蹲点于各大工地,有着和健身房传单小弟相似的朴实无华与枯燥。

但毕竟门派无优劣,实用则OK,只要你够快、够迅、够猛。

当然有人会讲,几个创始人的体制内背景对其销售的促进作用。但这是人家的资源整合,屌丝羡慕不来。

早期销售很重要,但产品和服务起码也须对得起观众,广联达则将二者平衡得刚刚好。

先看产品。衡量一个产品的好坏标准有很多,但简单易用可谓能在市场早期形成摧枯拉朽之势。见过六七十岁的老爷爷在办公室里用造价软件做工程吗,用的广联达哦。

当是时也,哪个建模软件不是基于CAD的基础来玩的?但广联达非要自己开搞,搞自己的平台,这点在行业蛮荒时期算是业界良心了,也能看出它的原始野心。

其次看服务。广联达多年前就有“保姆型女友”式的服务模样,客服呼叫中心7*24小时在线伺候。

全国各地客服电话都是标准的软妹子,一声“您好,广联达小静/小美/小X……为您服务”,让宅男全身酥软。

相比其他软件客服电话,沙哑的大老爷们嗓音能吓死人不说,偶尔还掺杂着曼妙的嗑瓜子声和打游戏声,末了似乎还想豪横的问“你远程瞅啥?”。

那年头,你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找小广,没问题时小广也会经常主动给你关怀。月月搞市场活动,年年搞节日关怀、旅游福利,大礼品给你在朋友圈晒足面子,小礼品让你拿到手软。就问你感动不感动?

普通民工哪里经受得了这种贴身营销攻势。所谓“渣男”的必备技能一个不落,若用这些技能来泡妞,冠希和志祥应该只能算晚辈。

再看厉害的用户习惯养成教育。若你花大价钱买了软件,不会用就是废品,废品好歹还有收破烂的来回收,不会使用的软件则一文不值。

广联达早年就能在各个地区免费培训,可不是单纯的培训一节课走过场那种,那可是像现在考会计证书似的晋级体系:初级-中级-高级-实战-答疑,面对面授课,妥妥的有问必答、师德满满。

要知道,在20多年前我们可是连电脑还没普及哦,网吧生意还经常排队火到爆,那时候哪个软件公司愿意免费给你常年搞培训、教你用电脑?培训不过瘾,甚至还有“点外卖”式的上门操作指导。

也有人会说,培养市场习惯,盗版也功不可没。路边社消息也曾讲,微软的盗版没准最早是微软最先放出来的,广联达最初的盗版你也可以这么猜猜嘛。

你可以说它这几波的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把描述词汇换成“有远见”、“有格局”也未尝不可。毕竟,别看广告,得看疗效。

无论如何,当聚焦于“疗效”时你会发现,居然身边大部分搞造价的人都已在用广联达了,你还咋玩特立独行?再用其他的就不合群嘛,大家周末开Party都不带你玩。

总而言之,想尽办法来培养市场使用习惯,这实际上是个很厉害的路数。

一样的道理,当市场上绝大部分人都学会并习惯了用拼音打字,五笔和区位输入法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呢?

某种程度上,这也验证了麦肯锡在《软件成功的奥秘》中所言:“是销售之神创造了最好的软件”。

而且在年之前,它的一步好棋是建立了直销网络。在全行业普遍同质化、业务区域化的背景下,广联达建立了网格化的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获得了差异化的竞争能力,从而脱颖而出。

青光利剑其实是一把难得的宝剑,非常的刚猛凌厉,几乎无坚不摧。在独孤求败20岁之前,就是凭着此剑与江湖豪侠一争长短的。

同样的,在软件行业的初创期,好剑就在一个“迅”字。先求生存,再谈生长。

如今的广联达也就20来岁出头,早年它利用“销售”这把利剑,在同业中杀出重围生存了下来,其造价业务也占领了绝对市场高地(市占70%以上),顺利从草莽阶段实现了晋级。

那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商业问题。

紫薇软剑:“活”字诀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20岁后,独孤求败用青光利剑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所以在20岁到30岁之间,他开始改用软剑这类灵巧兵器,希望可以提升自己的剑术。于悬崖边比武战无不胜,未曾想误伤了侠士,悔恨中将这把宝剑丢到了山谷之中。

虽然紫薇软剑自此下落不明,但君临从中想到的,乃是一个“活”字。

青光利剑虽然凌厉迅猛,但也极易摧折。而软剑却“可弯可直”,在克敌制胜方面,可攻可守,具有灵活性。

因此,独孤求败的这把紫薇软剑,需懂得灵活变通之人方可掌握,否则难以收放自如,反而容易误伤。

《晏子春秋》有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像愣头青般凌厉迅猛、锋芒毕露。不拘泥于执念,懂得随环境变化而灵活改变,才是最为明智的成长方式。

广联达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性转变。

相比于矿业、景区和类公用事业行业这类资源型行业,广联达并没有那些天生的壁垒。也好,天生高壁垒者,反而易受限于其壁垒,某种意义上也会是一种资源诅咒。

广联达所处行业的壁垒虽没那么强,却可锻造出其经营能力和纵横扩张潜力。

靠着早期的销售利剑,广联达早在上市之前的年,造价业务的市占率就已达到55%。目前造价业务70%的市占率毫无压力,若算上盗版,80%以上也不在话下。

行业内其它竞争对手如品茗、斯维尔、鸿业、建研、探索者等,大多是基于国外基础软件(如Autodesk的Revit)所开发,虽被某些自诩为造价极客的小众群体所追捧,但这些竞品收入多为千万级别,还不到广联达造价业务的零头。净利润、现金流与研发投入,更不可同日而语。

但善用刀剑者,易死于刀剑下;而善用且依赖于刀剑者,更易毙命于刀剑之下。

前面讲,初创时的软件公司,销售重要性远超研发。但并非说研发不重要,在存活下来后,研发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营销对于软件公司的权重是随着公司体量的增大而逐渐下降的。因为公司做大后,一方面其市场形象和客户认知度已充分建立,另一方面销售模式和渠道也已基本固化,除非整个技术平台颠覆性改变。

此时的关键因素就又回到了研发——能否持续不断地在客户身上嗅出潜在需求,并用一种系统且高效的研发体系将其源源不断地产品化,形成对客户全方位的价值挖掘,一鱼多吃,就成了长期竞争的焦点。

-年间,广联达依靠兼并收购已完成造价服务的全国布局,此时其造价业务已成长到了傲视群雄的地步。但造价赛道的饱和,显然已让手持利剑的广联达遇到了自身瓶颈。

此时,广联达开始试练属于他的紫薇软剑,探索如何灵活的战略转型。

依靠自行开发和兼并收购(收购北京梦龙等施工环节的项目管理软件、收购芬兰Progman等机电、给排水的BIM软件),它开始密集推出产品以实现品类全覆盖,追求建筑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的拓展。

同时,广联达通过覆盖中国全境、美国、芬兰、英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60余家分子公司辐射,目前服务的企业客户数已超过18万家,进行海内外同步扩张。

直接效果就是,其主营从单一的预算软件产品逐渐发展为包含工程造价、施工、海外、产业金融、工程教育等系列在内的上百种产品,同时向海外市场积极拓展。

基于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布局,打造了涵盖从建筑设计、交易采购、劳务管理到施工、运维及产业金融的全周期产品线。

目前,工程造价与施工业务构成了公司大部分收入,年公司造价业务收入约24.52亿元,占比70.79%,施工业务收入约8.53亿元,占比24.62%。海外业务收入约1.37亿元,其他业务包括产业金融、工程教育收入约0.22亿元。

显然,在这轮折腾过后,施工信息化业务将会是下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且目前的广联达尤其重视研发,在北京、上海、西安、美国硅谷和芬兰设有研发中心,时刻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以不断巩固其龙头地位。近几年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从年的2.8亿元增至年的9.69亿元,研发占收入比保持在28%左右。

当然,应用软件说到底还是服务业,因此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客户的口碑自然也非常重要。研发和销售,目前已成为广联达在灵活蜕变中相辅相成的左膀右臂。

紫薇软剑是一把灵活的宝剑,唯有保持积极拥抱改变的思维,方可驾驭。

在应对环境变化之时,唯有懂得灵活变通、懂得机变适应、勇于试错,才是走向成熟的通路。即使错了,大不了弃之,遍寻加速自身成长的内核为己用,不失为一剂进阶良方。

在此关卡,广联达不沉醉于造价业务的绝对优势,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加以尝试。灵活多种策略纵横扩张,为未来准备了更多可能性。

玄铁重剑:“稳”字诀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独孤求败丢弃软剑后,从30岁到40岁,开始使用玄铁重剑,此乃剑胚一把,重而无剑锋。此时的他,已开始注重内力的修炼,其内、外功都达到了极高境地,江湖上已没有什么地方去不得了。

金庸曾自言道:“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缓缓慢慢,最后也都还做的不错,乐观豁达养天年。”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君临从中学到的是一个“稳”字。有道是,君子负重以致远。越是沉稳厚重,越能收获辉煌。

玄铁重剑,便象征着可以执此走天下的那一份稳重。此时,更需要深耕细作、链接资源、有舍有得,从而厚积薄发。

某种程度上,广联达正在尝试的造价业务云化、施工业务平台化,似乎更像是在往重剑无锋的道路上行进。

云服务(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在线服务)的简称,将是未来几年最火的业务形态之一,是一种平台型模式。

应用型的软件大可分为三大类,平台型、产品型和项目型,逼格也是由高到低:

项目型的软件赚点辛苦钱,由于需要解决客户个性定制问题,通常极其庞大。交付还需配套实施小组进行指导。虽然卖价高,但由于实施过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其成本往往很高。此模式扩张也最困难,需要足够多的成熟项目经理做配套,比如ERP系统。

产品型软件则相对滋润。高度标准化,一般解决特定通用型业务,没有麻烦的个性化定制,交付结算极快,基本不存在客户压款,现金流也很好。不依赖于项目人员,只要销售渠道覆盖足够,批量印制光盘就行。但此种模式产品一般单价不高,需要足够大的客户数量才能做大。广联达在此之前,也一直是此种模式。

平台型软件的日子则最爽,连印光盘和建销售网络都不用,直接去网站下载就好,营销和培训活动也都在网上完成。此模式将客户业务整体搬到网上,客户不用一次性购买,而可按需付费。不但扩张成本极低,盈利能力也堪称最强。收入极为稳定而不易周期波动,维护成本又极低,现金流简直是好到没朋友。流量和产品都依附于平台,大家心甘情愿付费,比如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难思基建,这只股票独孤求败